Wednesday, August 8, 2012

【读书分享】崇拜—识古认今!


细读韦柏(Robert E.Webber)所著的《崇拜—识古认今》之後,让我有机会对敬拜此课题进行深层探讨与反省,除了加深自己在敬拜课题上的认知外,个人深信在提升教会整体的敬拜素质有所助益。作为一位牧师,当我带领会众进行崇拜时,心里总是渴望崇拜所做的一切礼仪,都能讨上帝的喜悦。韦柏在书中所提的敬拜观,是一般主流宗派教会付诸实行的,因此对我来说十分熟悉。大家都晓得,当教会敬拜围绕在基督耶稣身上时,会众由于仰赖主在十架上完成的救赎功劳,得以在父神面前敬拜,并且依靠圣灵发出赞美,感谢基督的救赎之恩,这是一幅何等荣耀的景象!

然而,在牧养教会的过程中,我体验到一个事实:引领信徒如此敬拜,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征途,为何如此呢?我个人察觉到,教会在敬拜这件事上仍有改进空间,信徒在“肉体”中敬拜上帝不在少数,而以基督为中心敬拜上帝者,在比例上较低。这是令人感到泄气的现象!当我读过韦柏此书,方知人类自从堕落後,引致受造界服在罪恶权势下;撒旦不断寻求机会,使受造物及整个上帝的创造离弃上帝,不再敬拜和赞美上帝(参页106)。基於此因,每当信徒敬拜上帝时,仇敌不曾放过我们(基督徒也不例外),叫我们脱离敬拜的核心,这是现代教会面对的属灵挑战。

为了达到以基督为中心的敬拜,韦柏提出三方面作为教会崇拜的准则:即一、崇拜重现基督的事迹;二、崇拜真实化了教会;三、崇拜等候上帝的国度(参110页)。作者认为,崇拜的经历是一个重现基督事迹的经历;在崇拜进程中,天上和地上众生灵与信徒成为一体,教会就在如此宏伟雄壮的赞美声中,同心合意,藉着圣子和圣灵,把荣耀归给圣父!就在敬拜的行动中,教会实现了其存在的实际。与此同时,教会也透过崇拜,表达一个极重要的终末信息,耶稣基督即将回来,这是一个得胜的日子,也是宇宙的终局。

如此伟大的使命,上帝竟然交给教会和祂的儿女去落实,这是何等的恩典啊!有鉴於此,从会牧者的角度来看,我肩负神圣的使命和任务教导和更新众信徒,齐心竭力往这条讨祂喜悦的敬拜道路上迈进,尽管前路崎岖甚至遭遇属灵争战也在所不惜,因为上帝必定与我们同在,祂的恩典够我们用!为了更新信徒使其掌握敬拜的真谛,我所持的观点和韦柏一致:教会信徒在整体的敬拜进程中,必须以耶稣基督为核心,参与崇拜的群体若没有在心灵、意志和行动上依从或返回这基本的原则,崇拜生活的更新就不可能实现!

在更新信徒敬拜事上,韦柏抒发他的见解,认为教会信众在崇拜时,每个人都是参与者,而不是旁观者;崇拜里只有演员,没有观众(参129页)。他进一步形容,崇拜是信徒与上帝之间关系的戏剧性演出(参117页)。此表演乃根植於基督救赎的史实,可采用叙述方式或戏剧化演出呈献;前者是信经的背诵、圣诗的唱詠和圣道的宣讲,而後者则是以礼仪来演绎。作者也观察到,《圣经》里有关崇拜的记载,大都含有重演历史的意味。在旧约时代,以色列人崇拜的开始,主要源於出埃及事件;及至新约时代,教会的崇拜重演,是以基督的死与复活作为历史素材。

韦柏还强调,由于崇拜是基督救恩历史的重演,因此它绝非一种散漫无章的行为。他视教会敬拜为神圣礼仪,一切程序须经过细心编排,旨在协助信徒在一个充满动力、隆重和活泼的氛围中,与所敬拜的上帝相遇。此外,韦氏毫不讳言,崇拜程序不能依照个人喜好、创意或大众意向拟定,因为敬拜的真谛是基督救恩史的重演,而重演《圣经》的最终决断在乎史实的重铺。(参118页)韦柏这句话令我拍案叫绝!不错,他的观察何等敏锐,当今有许多教会为了迎合大众口味,已经把敬拜程序改到不伦不类,重点不再是以基督为核心,而是以人的喜好为依归!作为教会的牧者和领袖,我们不能不防啊!

在教会中的崇拜程序里,有一件事我跟韦柏持同样观点,即是崇拜进行的节奏十分重要,每个细节环环相扣,如此整堂崇拜才能井然有序的进行。韦氏不客气的指出,在福音派教会里,由于人为的疏忽,报告事项成为教会崇拜的破坏者。他的观点引起我的共鸣,何止福音派教会才有这种现象?假使稍有留意的话,今天许多大型教会(不论其宗派背景)犯上这种的弊病,把教会活动的报告当作是“压轴戏”,其份量不逊於公众祷告、信息宣讲、以及圣餐崇拜。有者甚至把报告安排在崇拜前部,坐在台下的信徒会作如何想?这类教会似乎在暗示,教会活动比崇拜还要重要,不知不觉中教会沦为俱乐部,这是今日某些教会的悲哀!

韦柏声称,由于教会崇拜是一项史实的重演,因此程序的安排应当审慎处理;不可随着人们的创意,抑或大众的意向而拟定。总而言之,当牧者和领袖安排教会崇拜时,整个程序必须聚焦在《圣经》救恩史的重铺,引领上帝子民与上帝相遇,这是安排崇拜时不容妥协的原则(参118页)。韦氏此话一针见血,道出当今某些教会的真实光景!彼等为吸引人加入教会,不惜违背《圣经》的原则,忽视崇拜的原本基础,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,不仅崇拜程序“节目化”,连基督救恩的史实变为次要,他们淡忘每次崇拜不能离开救赎的史实。当救恩史实被忽视时,接着基督真理与福音内容被稀释,以及上帝的道德要求被降低,自然不在话下了!这种作法,跟中共前领袖曾说:“不管是黑猫白猫,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”,有异曲同工之妙!我真想不到,这种思潮竟然混进教会里,基督教界有识之士岂不悲哉?

为了加强信徒对基督救赎的印象,韦氏在此书中表明,宗教形式和符号具有一定的意义。他指出,旧约时代的历史大事是出埃及记,新约时代则是基督被钉十架。这些划时代的历史事实,都是上帝本身的伟大作为,其中充满了具象征意义的事物(参136页)。主耶稣设立的模式例如水礼、主餐、按手差派职事,成为教会礼仪所采纳的重要准则,尤其是圣道礼仪和圣餐礼,已获大公教会的确认和遵守。由此可见,教会信徒的崇拜不是在真空下进行,而是透过属灵的形式与符号,藉此亲近为我们预备救赎和成就大事的上帝。写到这里,我为某些教会的作法感到担忧,教会的圣坛设计犹似舞台,有意无意间把十字架符号置之幕後,更遑论其他的属灵符号了;由始至终,我对这种作法不敢苟同。

有了外在形式和符号,信徒还需做好心灵预备。在这方面,韦柏提醒我们,教会信徒投入崇拜前,须留意亲近上帝应有的态度。依我个人观察,当今教会信徒有必要操练灵命,就是在崇拜前安静自己在神面前。韦氏透露,信徒静心等候上帝的举动,反映出他们那颗敬畏主的心,在圣殿中等候上帝的临在,等候圣灵的降临和祂的话语。作者欣赏贵格会的信徒,在静心等候神这方面有很好的操练,因此在崇拜中恢复安静的操守,都是牧者和会友当留意的事(参144页)。当信徒在等候神做好准备,紧接下来的程序如读经、听道和祷告等,他们就晓得如何投入和参与。在教会的崇拜生活中,韦氏提出一个忠告,众信徒须不时被(牧者)提醒,他们可以进到属天的境界,与天军天使一同环绕上帝的宝座敬拜,是因着三位一体上帝的主动引导,成就这事(参147页)。

在圣道礼仪课题上,韦柏在读经和讲道这两件事着墨甚浓,值得读者留意。他宣称,读经这件事可追溯到摩西时代,当以色列民在西乃山聚集敬拜上帝时,诵读上帝的话已成为信徒敬拜时当行之事(参150页)。到了新约时代,教会对读经极为重视,在读经之前及之後,都规定仪式和用语作回应。韦氏指出,这种礼仪在第四世纪的教会崇拜里尤为时显,目的是唤起会众对经文诵读的重视,使会众专心聆听经文(参152页)。如果读经如此慎重,传道的重要性不在话下。作者告诉我们,教会崇拜中的讲道,其意义是在传福音,传十字架的道理,传钉十字架的基督,再次说明基督的工作,以及基督成就的一切(参153页)。这个观点也是使徒们的观点,尤其是保罗,他对讲道的内容没有丝毫妥协。韦氏发现,自古以来,讲道往往被文化潮流所累,掉进老生常谈的模式里。无论如何,必须记住:崇拜讲道是宣讲基督的事工,包括基督在创造、道成肉身。舍命受死、复活升天,末日再临的事工,以及此事工如何应用在信徒生活上(参154页)。

韦柏既重视听到见的道,他也看重可见的道,就是教会里的圣餐。对他来说,圣餐或主餐,其意义是感恩(参164页)。从礼仪学来看,初期教会的圣餐其实是感恩礼,信徒在共餐时为饼和酒献上感恩。到了后期,由于信徒人数倍增,感恩礼渐渐与晩餐分开,可是感恩礼一直保留下来(参164页)。韦氏评论加尔文对圣餐整着感恩的概念,而以省察个人信仰和信心的行动取代,导致大部分宗派删除感恩祷文。对韦柏来说,这样的作法已经把基督完成救恩的事实,转移到信徒个人的信心、个人的省察和个人的善工(参177页)。韦氏如此评论有一定的理由,今天的教会即使圣餐礼文中没有感谢文,不表示信徒在领受圣餐前心里不存感恩。我个人认为,只要教会持守初期教会的原则:当饼和酒在天父面前被献上时,代表基督为救赎我们而死并且复活(参167页),这荣耀的一幕,是上帝交托祂的教会在地上持续重演,一直到基督再来跟祂在天上共喝新杯的日子。

读完韦柏此著作,仿佛再走一次教会崇拜的旅程,使我获益良多。他有一句话说得好,可成为本文的结语,即是此书第147页记载:“信徒不是靠着自己的力量来敬拜,我们得以进到属天的境界,与天军天使一同环绕上帝的宝座敬拜,是因着三位一体的上帝主动地引导,成就这事。因此,基督徒向上帝呼救的时候,应该谨慎思想这事,因为这是基督徒进到上帝面前的途径。”这是信徒当有的敬拜心态,也是我来到上帝面前的当有心态!

(2012年7月11日写於马来西亚神学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