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July 9, 2012

落实基督化家庭所面对的挑战与省思

随着21世纪的来临,人类的生活步调比起过去的时代更加急速和紧凑,只要稍微观察一般人的日常生活,他们日以继夜的劳碌奔波,除了为谋三餐温饱之外,赚钱似乎成为共同的追求目标,认为金钱能够带给他们物质上的满足和保障,藉此填补心灵上的虚空。因此,置身在这个崇尚物质的商业社会里,基督徒必须面对拜金主义、唯物主义、享乐主义、世俗主义等思潮的冲击,在“众人皆醉我独醒”的逆境下,竭力持守<圣经>的教导与价值观,才不致被世俗的洪流所淘汰,而失去基督应许给他儿女的福分。


基督教会在马来西亚已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,从草创时期迄今,经历了不少艰辛,才有今日的教会规模。回顾早期信徒的生活,虽然物质条件不比现在的丰裕,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十分富足,家里有祷告、读经和灵修,过着一个基督化的家庭生活。反观这时代的基督教家庭 ,家里成员聚集一起灵修的现象已经少见,这是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,如果没有及时纠正改善的话,可能有一天“基督化家庭”将成为历史名词。本文将从社会、教会、和基督教家庭的角度,探讨本地教会在21世纪落实基督化家庭所面对的阻碍,盼望能集思广益,并且找出相应的对策。

基督化家庭,顾名思义,是指以基督为中心的生活方式,任何家庭以基督为本身生活的轴心或焦点,那就是基督化家庭。当一家大小皆以基督为生命导向的时候,“家庭祭坛”(Family Altar)于焉出现,并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隔的一部份。当您步入一个基督化家庭的时候,可以感染到一般浓厚的属灵气氛,家居除了有摆设圣经、诗歌集或有关经文的装饰品之外,每天的集体祷告、读经和灵修,将是家中成员持之以恒的生活方式。

初期教会基督徒的家庭生活,是历代基督化家庭的楷模,并且可成为现代基督徒家庭的借镜。在使徒行传中,“家庭”原文是“Oikos”,有时翻译成“房屋”,在某些情况下又译为“圣殿”。从经文中可以发现,早期教会的信徒不只把住家当作居住用途,也把它当作家人敬拜上帝的场所,甚至开放门户让邻近的信徒一齐参与崇拜。因此,在当时信徒的观念中,住屋不在乎外在的规模或形式,重要的乃是上帝的同在。如果用今天的言语来形容,信徒的住家也许是简陋的组屋或锌板屋,或者是高级公寓或洋房­­……,不管房屋的规模如何,基督的临在才是最重要的关键。

有了基督的同在,家里成员生活在主的爱中,能够同心合力去抗拒外来的不良影响,把世上的情欲、结党纷争、异端邪说等洪水猛兽拒诸门外。所以,基督化的家庭好像一个避风港,让灵魂找到靠岸之处,既不会受到疑惑声浪的吹袭,也不会受到世俗文化的冲击。不仅如此,她好像一座以爱、真理和贞洁所巩固的堡垒,把祝福带给这个世界。然而,随着时代的更迭和世局的演变,基督化家庭在这个人欲横流的社会所发挥的影响力,已经不如过去的年代,反而是世俗化潮流正在侵蚀基督徒家庭,她不再是家人的“避风港”。

所谓“无风不起浪,事出必有因”,现代基督化家庭日趋式微,首先要归咎社会风气的败坏以及道德的沦丧。众所周知,21世纪是科技发展达到巅峰的时代,因此人类拥有空前的物质享受,这是老一代无法想像得到的。毋庸置疑,电脑资讯带来知识的迅速传递与广泛流通,可是也助长了负面讯息的散播,造成色情文化、暴力电脑游戏、违法网络咖啡座等泛滥,贻害新生代的道德思想,也影响了年轻一代的基督徒。

与此同时,撒旦比过去任何时代利用更多的电视综艺节目、颓废的流行歌曲、意识不良的书刊、内容低谷的电影、世俗的学校制度等,倾全力来诱使基督徒跌倒。基督徒家庭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,整天沉迷在高潮迭起的连续剧当中时,这种喜好已经扼杀了家庭里成员心灵的创造力,也麻痹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。还有,市面上一些嘲讽基督教内容的流行歌曲,已经悄然走进基督徒的家庭里,这些亵渎上帝的歌曲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,荼毒了下一代基督徒的思想。如此接二连三的攻势,真叫基督化家庭穷于应付,一旦经不起外来冲击而面临瓦解时,撒旦的诡计也因此得逞了。

今天的教会,需要有更多健全的基督化家庭,来建立更健全的教会。从初期教会开始到如今,教会和基督教家庭的关系密不可分,彼此间产生相相辅相成的作用,进而达到为主发光的目的。然而,基督化家庭不是毫无根基的“空中楼阁”,她是建造在上帝真理的基础上,而一切真理的教导是来自教会。换句话说,教会是站在主动的地位来引导基督化家庭,从牧者的讲台信息、查经班、家庭聚会等,通过扎实的圣经教导把基督徒的信仰基础建立起来,唯有信徒把真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的时候,基督化家庭才会具体的实现。

由此观之,牧者在教会信徒的属灵生活中,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。罗马书第1017节记载:“信道是从听到来的,听到是从基督的话来的。”一个信徒的信心与灵命进深到什么程度,取决于他所听的道。如果讲台信息内容扎实的话,对听者的生命将产生蜕变的作用;反过来说,假使教牧人员传讲的道仅是一套陈腔滥调,久而久之,听到变成了一种形式。笔者常听到信徒投诉,主日信息无法提供他们的需要,听得很腻了。而且听来的道似乎与生活扯不上关系。当然,只凭几位平信徒的口,绝不能作为衡量信息内容的准绳,但是,如果这股不满的声浪广泛在教会圈子里流传的话,牧者就有检讨的必要了。

除了上述所提,本地教会还面临“本末倒置”的隐忧,将崇拜变成不同焦点的聚会,例如:父亲节、母亲节、敬老主日、文字主日、妇女主日、青年主日、团契主日等;当天的信息只强调庆祝会或教会事工,崇拜的焦点不在是耶稣基督,而是转向节目和工作上。表面看来,这些教会活动频仍,但是她们好像启示录中的以弗所教会那样,为主劳碌却逃不过主耶稣爱心的责备。往往,过度活跃的教会产生不容易忽视的副作用,就是牧者只致力于行政和组织的工作,一心一意搞好各团契活动,因而忽略了重要的事工—讲道和祷告。可以想像到,当教会的崇拜焦点不在主耶稣的身上,讲台信息因牧者准备功夫不足而变为贫乏时,实行基督化家庭的概念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理想,以及挂在嘴边的口号而已。

俗话说:“名师出高徒”,阐明为人师者如果教导有方,他的学生将受益不浅,表现必能优越,甚至青出于蓝,而教会中牧者与会友的关系何尝不是如此呢?可以断言,好牧者能够以良好的教导造就会友的属灵生命,不论是在个人、教会或家庭的层面。然而,现代的基督徒家长好像患上“先天不足,后天失调”的症状,很少负起教导子女关于圣经真理的神圣责任,或许曾经想过教导却不知如何着手,这种现象的发生,在某一种程度上要归咎牧者教导方面的疏忽。尽管如此,父母也不能完全推卸责任,因为子女是耶和华的产业,父母只不过是看管者,他们必须尽教导的责任,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,养育子女。(弗6:4

最令人遗憾的是,现代许多基督徒家长对儿女采取放任的态度,他们认为不应该把自己的“宗教价值观”硬套在儿女的头上,所以没有规定全家人上教堂,更遑论在家中秉持圣经的教训了。这种做法是最糟糕的做法,与其说让子女“自由发展”,不如说让他们“自生自灭”更为贴切。当基督不再是一家之主时,家庭生活必然变成世俗化,外人将闻不到基督的馨香气,因为家里成员的言行举止,跟世人没两样。今天,一些基督徒父母对子女的溺爱,采取自由与放任的政策,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基督化家庭的致命伤。

在旧约时代,祭司以利没有尽父亲的责任,由于两位儿子疏于管教而犯罪做恶,结果全家人招致耶和华上帝的审判(撒上:3:13)。以利的失败在于家庭教育,没有把属灵价值观灌输给儿子,反而让他们任意妄为,轻忽身为父母的职责。在这个文凭挂帅的功利主义社会,不少基督徒家长步上以利的后尘,他们不重视属灵的价值观,也不鼓励子女在教会中事奉,只关心下一代的学业表现,以为子女教育与前途最重要。现代的教会有一个怪现象,父母为了提升儿女的课业表现,不惜牺牲主日的崇拜时间,让儿女到补习中心去补习;久而久之,上帝的家不在是他们的家,补习中心倒成了“第二个家”。一旦子女和教会生活脱节后,以后邀请他们重来教会参与事奉,已变成一项艰难的工作。根据笔者的观察,他们当中大部分已经流失,或者离开父母往外发展自己的事业,就算有回来教会事奉,也不会有积极的表现。时下父母“望子成龙,望女成凤”的失衡心态,将导致他们终生的遗憾,因为子女们为了教育和前途而离弃信仰。受损的不只是教会而已,整个基督徒化家庭的结构也面临了瓦解的命运。

从上述实例中,可以看到基督化家庭所产生的影响是何等浩大,她的兴衰决定了一个教会的属灵前景。一个有远见的牧者,知道如何从家庭事工着手,以求达到教会增长的目标。对教会而言,基督徒化家庭不只能够促进教会“量”(Quantity)与质(Quality)的增长,她更是未来教会领袖的资源。有鉴于此,教会牧者在讲台事奉方面不可掉以轻心,必须竭力为会友提供切合实际的灵粮,从而带动教会与信徒家庭的灵性成长。教牧人员应当效法使徒彼得,专心于传道与祷告,把教会的行政工作分配给长执或干事,好让有更多的时间来灵修和阅读,为信徒预备美好的灵粮。随着时代的进步,现在的讲台信息较之过去更有挑战性,因此准备功夫一定要很充足;西方牧师如罗宾森(Haddon W. Robinson)James O. RoseDr George Kenworthy等人在准备讲台信息时,平均每篇花费约十五至二十小时,他们的专业精神,委实令人折服。当然,讲章的准备是因人而异,牧者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做准备,透过访与交流,对时事的认识,博览群书以及洞察四周的事物等获取讲道的资料,才能应付这个时代的需要。

近年来,本地许多教会已开始在会友家中推行细胞小组的聚会,这是一个好现象。细胞小组的概念,旨在让信徒们在家中彼此学习和分享,操练祷告,并且在真理上扎根。同时,它也是家庭宗教教育的具体实践,当家庭成员齐集一堂时,最低程度也学会饭前谢恩、集体祷告与读经等,这样一来,基督化家庭的模式也具体实现了。在本地教会中,吉隆坡诸圣堂是积极推行小组教会概念的教会之一,根据该堂小组组长陈金财透露,实行细胞小组对会友家庭有莫大帮组,从过去开始到现在,参与者的灵命有显著的改变。以前不敢开声祷告的成员,现在学会开口呼求主了;过去视圣经为异物者,现在勤读上帝的话;从前灵命脆弱者,现在变为刚强起来,一家大小口唱心和赞美主,每逢主日也积极参与教会事奉。由此可见,细胞小组对一般信徒家庭来说,可以发挥立竿见影的效果,是推广基督化家庭的可行策略。

另一方面,基督徒家庭也不能完全单靠教会方面的灵粮供应,父母本身也应该挑起神圣任务,把上帝的话传授给子女,因为父母是家中的祭司。家庭祭司的观念,在今天犹太人家庭人实行不辍,父母不只有神圣义务将上帝的诫命教导子女,也必须将各种节期的实义解释明白,好让下一代能认识上帝;这种家庭教育儿乎成了犹太教的象征,也是希伯来民族可以存留至今的原因。有鉴于此,现代的基督徒父母不仅要关心子女的学校教育而已,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属灵教育,因为下一代的属灵前途全操在父母的手中。别忘了,上帝藉着摩西说:“你要听!耶和华-我们的神是独一的主。你要尽心、尽性、尽力爱耶和华-你的神。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,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。无论你坐在家里,行在路上,躺下,起来,都要谈论。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,戴在额上为经文。”(申6:4-8

基督徒父母参加主日崇拜时,可以把听到的信息在家里跟子女们讨论,通过这种回应式的分享,父母和子女两方面可促进交流,并且从中受益。这种的分享回应,已经有很多教会的会友采用,因为信徒渐渐了解回应神话语的重要性。当上帝的话成为一家人的生活指南时,他们就有智慧去慎思明辨,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,保守自己在上帝的爱中。因此,父母不可忽视上帝所托付给他们的职任,就算忙碌一整天,仍要抽出一段时间让全家人相聚,不能因“不得空”或“工作太忙”而牺牲家人与上帝亲近的时间。在这方面,约翰卫斯理(John Wesley)的母亲可作为现代基督徒父母留的好模范。她共生儿女十九人,在百般忙碌的生活中,她总会忙里抽闲用圣经来教导子女。迩后,约翰卫斯理在十八世纪的教会中,为当代的信徒带来复兴运动,这是他母亲对子女苦心栽培的成果。因此,现代的基督徒虽然处在二一世纪的高科技时代,在日理万机的时刻必须不断惕励自己,尤其是身为父母者,不要为工作忙碌而变成“心盲”,因为只有基督化家庭才是本身和家人的“避难所”,她是心灵的靠岸之处,不只给家人带来上帝的祝福,同时也能把祝福带给周遭的人。

今天,本地教会面对一个共同的问题,即是献身为主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。笔者认为,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基督化家庭的式微。回顾过去的属灵领袖,他们能够为主做出一番事业,并且用他们的生命去影响生命,使整个社会和教会都起了蜕变,造就了当代的基督徒。这些领袖的出现,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基督化的家庭,从小受过父母属灵教育的熏陶,在上帝话语的塑造之下,最后成为他所重用的器皿,在教会历史中留下光辉的一页。由此可见,基督化家庭在栽培教会领袖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。

西方基督教学者R.G.Lee指出,“今天,许多家庭对属灵价值观漠不关心,是导致今日的教会生活陷入瘫痪的原因之一……。此外,过量属灵侏儒的产生,它可贵咎于伟大家庭的阙如。”因此,如果教会出现“禾场大,工人少”的现象时,在很大程度上,要归咎父母在属灵教育上的失责,以及抱持功利主义来看待全职事奉;还有,没有积极鼓励子女献身给上帝使用。这可说是今日教会的困境,教牧人员不足,往往在迫不及待的情况下,牧者能够为羊群提供良好的灵粮吗?信徒在这方面必须检讨自己,尤其是身为父母者,更要反省自己,不能只怪牧师讲道是在“炒冷饭”,毫无新意。

然而,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本地教会,不论在增长率或其他的栽培事工方面,都有长足的进步和改善,这是可喜可贺的现象。虽然现代的基督化家庭在21世纪物质文明的冲击下受到动摇,但是,基督徒的信心必须受到各方面的考验,最后才能进入纯净的阶段,对教会或家庭来说,都是必须经过的历程。笔者希望教会的牧者,以及作为基督徒父母,能够齐心协力为栽培属灵下一代而努力,彼此合作无间,因为教会与家庭的关系密不可分。唯有如此,教会在21世纪才有望突破,在质与量方面持续成长,为周遭的人带来祝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