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教会诸多服侍岗位中,教牧关顾与辅导是重要一环,其绩效显著与否将牵动教会的整体发展,是现代牧者不可忽视的职事。倘若牧者在这方面全力以赴,致力落实整全的关顾与辅导,教会信徒将从中受惠,彼等的身心灵获更新之馀,也能发挥“光与盐”的作用,在所处的社区发挥影响力,荣神益人!反之,假使牧者在关顾与辅导的工作力有不逮,教会信徒不仅得不到牧养,灵命光景处低潮不在话下,教会的整体发展也面对阻碍。
作为教会牧师,我常以发展强健教会为已任,自然重视关顾与辅导的工作,对它不敢有丝毫苟且与怠慢。由于它关系到教会的整体进展,我怀着一颗战战兢兢的心,从事教会关顾与辅导的工作。我一方面要顾及应用方法是否符合《圣经》原则,另一方面也体认到自己在神学装备上的不足(尽管我有四年的神学训练),深恐自己无法胜任,而在教会的牧养过程中“误人子弟”。今年四月间,有幸在马来西亚神学院听李宗高博士讲课,使我在这方面茅塞顿开,获益匪浅,在教牧关顾与辅导的事奉中学以致用。
如何在教牧关顾与辅导事工有效服侍?我想这是所有牧者关注的议题。在这方面,《圣经》为牧者提供许多宝贵的原则,充作参照与实践指南,尤其是初期教会的服侍工作,可作为今日牧者的借鉴。为了有效履行牧关与辅导工作,我们可从使徒们的言行进行探讨与思考,从中寻找可鉴之处。使徒行传第三章为我们描绘一幅生动图景,概述彼得和约翰如何服侍当代人的需要。当时教会才建立不久,彼得和约翰一如往常,跟其他犹太人下午三时去圣殿祷告。他们来到美门口,遇到一位跛脚中年人在那里行乞,期望善心人士施舍。这个时刻,彼得与约翰看见跛子可怜的模样,就动了慈心。
经文记载:“彼得、约翰定眼看他,彼得说:‘你看我们’”(徒3:4)。接着,彼得行了令人讶异的神迹,跛子瘸腿的脚和踝子骨立刻康复,一躍而起赞美上帝。当时圣殿前人潮洶湧,这位跛子不可能向每位路过者求乞,却胆敢向彼得和约翰求助,是什么因素使然?两位使徒有何过人之处?笔者可以推定,跛子是基于两位使徒一副仁慈的样子,进而激发内心的胆识向他们讨乞。[1] 易言之,跛子感受到两位使徒与众不同,有一股不可言喻的独特气质,从他们身上散发出来,亲和力与吸引力兼俱,让他感到安乐和自在。
当彼得对跛子说:“你看我们”时,其意义深长。彼得站在跛子前,不再是以前的“老彼得”,他本身和门徒已是被基督更新的人,经历了上帝的大能和圣灵的充满,使他(们)成了何等人。彼得较之其他门徒,经历了上帝更为浩大的恩典,从过去的失败中站起来,不敢再靠自己的本领和力量,单靠上帝完成所托付的使命。满身瑕疵的彼得,在五旬节叫三千人信主不归功自己,反而能够尊主为大。当这位跛子可以行路如常,再度成为风头人物,在接下来的福音宣讲中,彼得竟然不提自己,只传耶稣的名,结果那次有五千人归向基督。[2]
从彼得的身上,牧者可学习到仰望基督、高举上帝和宣讲福音的重要,尤其关系到牧关和辅导的事工,若非依靠上帝的恩典,牧者就无法成事。置身廿一世纪的今天,牧者在牧关工作所面对的挑战颇大,我们要面对信徒多种多样的要求:被看为动听的演讲者;被期盼为活泼的社工;被训练为专业的辅导者;被憧憬为能干的行政人员;被相信为维持道德的属灵模范。[3] 我想彼得和门徒所处的时代背景,比起我们要算单纯许多。然而,他们所事奉的上帝,跟我们所事奉的一样;上帝能使用彼得和门徒完成大事,同样祂也会使用今日的牧者完成时代使命。
彼得和门徒如何经历生命更新?门徒每天一起祷告和灵修,是服侍当代人的要诀。彼得绝对不会忘记,耶稣在世为门徒留下典范:每早到旷野祷告,晚上退到山上灵修。耶稣透过灵修和祷告,向父神支取能力以完成每日服侍工作,也是透过客西马尼园的祷告,完成人类救赎大工。若以牧者观点来看,耶稣的牧养工作是以灵修作为开始和结束,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,从未间断。我想彼得的灵修祷告生活,是在耶稣升天後才逐步操练,当耶稣在世时,他扮演旁观者角色居多。当今一些牧者也经历类似情况,由于教会事工忙碌,加上人手缺乏,灵修祷告几乎成为可有可无的项目。针对这方面,史霍华教授予以牧者中肯的劝勉:“基督教牧师沉迷做事,当然是诚实和正直的事,没有多少时候安静和灵修默想或者与人真诚交往……。”[4]
史霍华此番话不无道理。牧者为谁辛苦为谁忙?也不是为了牧关和辅导事工忙碌,正是本份内所做的事,可我们忘记了牧关程序而乱了套,在事奉的过程中“舍本逐末”而不自知 。当我们埋首教会事工时,忽略亲近上帝俾向祂支取能力与恩典,在牧关与辅导工作就无法撑久,因为处身纷扰喧嚣的世界中,牧者很容易被各种是是非非、莫衷一是的意念所影响;惟有灵修祷告才可以沉淀心灵,在安静中去思辩各种意念和观点,直接聆听从天地之主而来的知识和旨意。[5] 只有这样,我们才可以有效的牧养教会,为所服侍的信徒提供适切的牧关与辅导。德兰修女在加尔各答服侍穷人,个子瘦小的她可以为上帝成就大事,关键在於每早安静自己亲近主,她相信在安静里,人可以较容易专注於聆听上帝的启示,较容易经验上帝、接触上帝、重视上帝,敏锐於感受上帝的临在。[6]
由此观之,安静自己是牧者必学的灵修功课,彼得可站在跛子面前吩咐后者看他和约翰,显然是信心十足有备而来。彼得还可语带权柄吩咐跛子,乃在於他生命的全然更新,年轻时血气方刚活力充沛,要他安静片刻似乎不可能。然而,当彼得从耶稣承受了牧养使命后,其生命转变令人侧目。他深知若不安静主前,不作灵修祷告聆听上帝声音(道),根本无法供应当代人灵性的需求。现代牧者跟彼得一样,我们的任务是承载别人生命,要晓得向父上帝倾诉,心灵才能保持轻省,不致堆积淤塞。耶稣透过祷告亲近父神,使祂重获心灵的拋锚点,忙而不乱。 [7] 我们所服侍的大部分信众,是在忙乱中过日子,倘若牧者跟信众没有两样,我们就没有条件服侍他们。
牧者必须了解到,我们处在众说纷纭、言语无聊的世代,牧师承担先知的职份,若要传递真正有生命、有意义的信息,那必须在安静中、在聆听里培育出来的道:在上帝的启示里聆听真实的知识,创造适切合宜的言语,对应着不同的生命历境、时代需要。[8] 因此,透过安静牧者可沉淀自己,进行灵修祷告和聆听上帝声音,在这样的操练之下,我们才可以扮演好牧关和辅导的角色,从聆听去供应信众的需要,诚如李耀全博士说:“会友是看我们,我们要听他们,去聆听他们的需要;教牧关顾与辅导所强调的,是如何进入人心灵的深处,聆听及关顾别人的心灵创伤。[9]
当李耀全说“会友是看我们”,这句话颇耐人寻味,我们(指牧者)有什么好看?彼得要求跛子看他和约翰时,肯定不是看他们可爱的面孔,而是要瞧一瞧门徒生命里头藏有宝贝,这个宝贝就是耶稣基督。易言之,牧者可以吸引人来到他面前,而信徒会用双眼“看”他,甚至“观察”或“端详”他,牧者要让信众意识到:牧者的生命连接於基督,一旦离开了基督什么都不能做!因此,灵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牧者藉着安静和灵修以支取属天能力和上帝临在,以帮助他服侍前来求助的信众。所以,教会牧者想在牧关与辅导工作胜任愉快,除了每天谦卑自己亲近主、向祂支取恩典和力量之外,别无他途。
我发现一个事实,当牧者在安静中亲近上帝,透过灵修祷告把牧关和辅导的事工交托,乃是做一件事:专心仰赖上帝,不靠自己的聪明(箴3:5)。彼得失败不是因为他太软弱,而是他这个人太聪明。我相信彼得对所罗门王所编著的《箴言》不会感陌生。他依靠自己的聪明,导致最后跌倒和失败,可成我的警惕。有些时候,我犯了彼得的毛病,走在耶稣的前面,认为本身的决定重要,连上帝也靠不住,结果搞到焦头烂额,自讨苦吃。杨牧谷牧师在其遗作《智慧的寻觅》中,把依靠自己的聪明诠释为“把全人的重量都依附在个人的聪明上”[10],这个解释太棒了,它给我很好的提醒。当我依靠自己的聪明时,其实我在做一个很笨的动作,就是把所有的支持力量靠向聪明,把整个人的重量交给有限的资源上,迟早会夸下来,这是一个不明智的举动。
今天,教会牧者要仿效的,不是更新之前的彼得,而是更新之后的彼得。此时的他只高举基督,只传讲耶稣,并依靠圣灵大能,为真理的福音作见证。这也是当今牧者,在进行牧关和辅导时,奉为至关重要的事。除此以外,牧者没有更重要的事了,那里有需要就到那里去,而且不看对象是谁,被服侍者的背景是什么?彼得来到美门口时,看到的是一个被人所忽略、被社会所边缘化的跛子,这位无助的残障人士跟其他人一样,都需要上帝福音的拯救,所以彼得不假思索,立即吩咐对方把焦点放在他(和约翰)的身上。这个行动着实感人,也为牧者留下一个典范。由此观之,彼得不是用本身的眼光来看跛子,而是用上帝的慈爱来看待跛子,结果他得医治,众人见证上帝的大能,事就这样成了。
从使徒行传三章四节,教会牧者可从中找到牧关和辅导的原则,作为我们一生服侍人的指引。置身廿一世纪的人类,虽然享受高度的物质生活,但是灵性生活十分贫乏,他们的光景有如在美门前的跛子,无时无刻不在四处张望,引颈企盼“高人”出现,为他们指点迷津,满足他们灵性的需要。跛子很蒙福,因为他看到彼得和约翰,放下身段不计一切的服侍他,结果他的身心灵获得更新。今天,有不计其数的人等侍牧者去服侍他们,只是我们乐不乐意踏出一步,去让世人“看”到我们呢?希望不是把自己局限在四堵墙内,而是当我们已经获得一切的属灵装备后,我们要用宽大的心胸去拥抱我们的社区,去关怀有需要的人,不计较他们的肤色、背景、文化等,这才是上帝呼召我们的用意。正如灵修大师卢云曾说的一句话:“要是我们渴想安静及默想,不是源於对世界的关怀,我们很快便会感到沉闷乏味,并质疑为何要奉行许多的敬虔操练”。[11]
参考书目:
卢云(Henri Nouwen):《建立生命的职事》。中译;香港:基道出版社,1996。
李宗高:《重探教牧关顾与辅导讲义》。芙蓉:马来西亚神学院,2011。
李耀全编:《教牧神学的召命——神学、灵性、实践》。香港:崇基学院神学院,2009。
李耀全:《属灵操练与生命关怀》。香港:明风出版,2005。
杨牧谷:《智慧的寻觅—箴言诠释》。香港:更新资源出版社,2008。
周建华编:《教牧分享》。香港:世界华福,2008年11月。
黄汉森编:《今日华人教会》。香港:世界华福,1987年8月。
黄汉森编:《今日华人教会》。香港:世界华福,1988年11月。
黎永明等:《生命的冠冕—男人篇》。海口:海南出版社,2010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