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廿一世纪的今天,人们开始发现心灵健康的重要,在忙碌的生活中腾出时间,想尽办法往各方面“取经”,有者上山找大师,有者付费听讲座……,好让心灵的空虚得到填补。这显示人们的生活再丰裕再风光,已经无法遮饰心灵上的贫乏,同时证明了耶稣所说:“人活着,不是单靠食物,乃是靠上帝口里所出的一切话”,永远正确!为了满足人们灵性的需求,各式各样的属灵操练方法问市,多半是宗教性质,有些还请了大师级作者编写,读者反应十分热烈。
作为耶稣的门徒,属灵操练是我们一生的功课,是信仰生活中不可切割的部分。当我们进行操练时,必须紧记一件事:基督徒的属灵观和其他宗教相比,是截然不同的信念。基督徒属灵观最突出的一点,就是耶稣生前所强调的“捨已”精神,耶稣对门徒说:“若有人要跟从我,就当舍已,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。”(太16:24)这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的说,主耶稣对门徒有一定的要求,他们必须在个人生活中,拒绝个人的自私利益,还有来自世间的所谓保障。
从主的话来了解,捨已是一个牺牲的动作,是心甘乐意毫无勉强的奉献自己,不是为了自己或个人,而是为着更高的层次:上帝的国度和祂的旨意。曾经有一个时期,初期教会的信徒错解此话的原意,以为耶稣讲论的“舍己”(Self-denial),是指信徒要否定自己的个性,在生活中看破红尘,不食人间烟火,过一个远离尘嚣的幽静生活。时至今日,还有一些基督教群体奉行这样的属灵观,他们在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中过圣洁生活,也无可厚非。
事实上,捨已除了拒绝个人的自私利益和不追求世间保障外,它还有一个更具体化的词语,即是对付“自我”(Self),脱离自我中心、自封偶像(Idolatry of self-centredness)的倾向。在这方面,耶稣为人类立下最佳典范,使徒保罗在腓利比书2:6-7如此说,祂本有上帝的形象,不以自己与上帝同等为强夺的;反倒虚已,取了奴仆的形象,成为人的样式。
若我们在属灵观的认知出现偏差,不必感到惶恐或遗憾,这是因为在我们所处的学习环境中,受到潜移默的影响而不自觉,尤其是心理学这个范畴。根据李耀全博士的观察,绝大部份的心理学在无神论者的手中,发展成一个自我崇拜的假宗教,他们所强调的自助、自信、自爱、自恋、自我肯定等等,都是自我中心的思想。在心理学里,有一个名词大家很熟悉,就是“自我实现”和“自我肯定”,提倡这个思想的大师就是马思劳(Maslow),他鼓吹的“需求层次论”十分流行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灵性就是人的生命本能,使他有力量、精神、动力,所以一个人如有超凡的灵性,就有足够的精神、力量活出人生命的本相,这种看法是人本心理学(Humanistic Psychology)的看法。
这之所以,当我们踏上灵修的旅途时,迈出的第一步很重要!绝不容许任何差错,如果踏上错误的一步,我们就要面对“一子错全盘输”的后果。基督教属灵观的独特之处,就是人透过圣灵认识上帝及认识自己。我们要透过圣灵的指引和感动,认识耶稣—上帝的儿子,耶稣把我们带到上帝的面前,这是基督教的属灵观—人与圣灵、耶稣及上帝紧密的相连,是不能脱离的。
惟有如此,人就能超越自己,可以达到人神相通,这包括他的全人—身、心、灵各方面。同样的,灵性的成长和信仰的成长都有相似的地方。基督徒的属灵成长不限於个人的灵性,以及一般的宗教活动,他可以透过与这位超然者的关系,经历信仰的成长。
参考书目:
玉汉钦:《门徒训练的基础》。首尔:国际门徒训练院,2010。
李耀全:《属灵操练与生命关怀》。香港:更新资源,1998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