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December 5, 2011

【亲子关系】勿让孩子“有耳无嘴”

有一位情窦初开的中五女生,电脑维修后找不到心仪男友的资料,看不开而跃楼轻生,她的“尸谏”行动,不只伤透了父母心,我想很多为人父母者,在读了这段新闻之后,心灵上难免受到震撼,视为一记警钟。

少女怀情总是诗。如梦似真的虚拟爱情,竟然可以使一个少女痴迷不已,欲拔不能,甚至比起父母和兄弟姐妹间的亲情来得真实可靠,委实令人费解。

我曾读到一则报道,讲述少男少女在网上追求浪漫真情的写真集。少女在受访时表示,网上谈恋爱真好,感觉很棒;她不乎这是不是真的,她追求的是感觉……

读完之后,心中大感纳罕,慨叹高科技时代的来临,可能会带一场浩劫。在现代化的家庭,父母为三餐四处奔波,子女也因此疏于关照。

当心灵呈现真空时,交由电视去扮演保姆角色,到了廿一世纪之后,“电脑保姆”粉墨登场,加剧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。

常听长辈们说,时下的青年人最好命。这一句话对他们来说有欠公平,彼等面对的家庭、学业与感情等问题,较之过去复杂得多,非三言两语可道尽,在很多情况下自觉不被理解,而通过网络世界寻找避风港以及感情的慰藉。

作为贤能的父母,除了为儿女提供丰衣足食的物质需求外,也不能忽略精神层面的关照与支持。往往,儿女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渴求双亲的爱心体贴,更甚于物质。

唯有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并重,才能栽培出乐观进取、生命信念坚强的下一代,那么,自绝的倾向也会遁于无形。

父母和子女间的双向沟通,是引导下一代朝向康庄大道的最佳途径。

有很多青少年的自杀案例,是在缺少与父母沟通的情况下发生,令人不胜唏嘘。究其原因,它跟管教方式有多少关连。原来,东方人管教子女有异于西方,华族多采用权威式的管教法,而西方人对待子女有如朋友,彼此间可以倾心吐意,从而解决子女的不少问题。

李远哲教授曾说:“华族应该摒弃传统上的权威式方法,不好教孩子有耳无嘴,而应学西方那样,把孩子当作一个完整的个体来尊重。”

李教授这一席话,相信是经过长年累月的观察后有感而发,并非无的放矢。现代父母若有感同身受的话,不妨改变一下权威式管教法,主动与子女沟通,有助于遏止青少年的自杀风气。

据查,先进国自50年代以来,青少年的自杀记录一直有增无减,几乎达到令人担心的地步。在面临种种的未来挑战时,现代父母可要扮演多重角色,集教育、辅导、观察家等于一身,有人形容“家长”是专“家”和师“长”的总称,实不为过。

总而言之,父母有必要运用智慧来营造一个洋溢温馨气氛的家庭,多关注子女的内心世界和感受,在遭遇挫折时给予适当的开导,才不至于在人生低潮时迷失自己,继而做出傻事。

中五女生自杀悲剧绝不是独立个案,它是一个社会警讯,作为家长者不可视若无睹,免得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才手忙脚乱,家长们,救救孩子吧!

2001713日刊载《南洋商报》古城开讲,第2版。)

Friday, November 25, 2011

[学习感悟] 韩国《唤醒平信徒研讨会》感想篇

配合西马教区明年启动的门徒训练计划,黄满兴会督近年来差派教牧同工到韩国爱的教会(SaRang Community Church )出席《唤醒平信徒》领袖培训研讨会,迄今已有逾二十位牧者接受此项训练。这回我有幸参与,随同四位牧师:江启磐法政牧师、Andrew Cheah牧师、赖世伟牧师和谢永良牧师,一行五人出席由20111031开始至114日止为期5天的研讨会,使我获益匪浅,感悟良多。

当我们抵达首尔国际机场时,负责接待的教会执事麦克( Mike Chun)已在关卡门外等候,清晨凉风拂面使我倦意渐消,看到麦克的亲切招呼与笑容,令人感到宾至如归,韩国教会待客之诚流於言表。吃过早餐后,大伙儿只在早晨稍息片刻,中午时分由主办当局安排交通,载送学员入住爱的教会训练中心。它是一幢宏伟的六层大厦,内部底层设有宽敞讲堂、食堂、客厅、咖啡座、书店和活动空间;往上楼层皆是客房供学员住宿。此次研讨会已迈入90届,吸引415人参加,其中42位来自海外,馀者为韩国教牧和领袖

诸多海外学员中,有来自爱尔兰的主教,英国的神学院院长,还有德国、美国、中国、台湾、澳洲、纽西兰和新加坡等地的资深长牧和教会领袖……,和韩国各教会的牧者齐集一堂,彼等抱持一颗仰慕与受教之心,在五天紧凑的密集课程中,聆听五位讲员轮流主讲专题。令我敬佩的是,讲员们在台上传递信息时,个个情词迫切,意气高昂,毫无倦怠之容,让与会者感染到“平信徒非训练不可”的雄心壮志。从讲员们的口中,我学习到欲栽培信徒为委身门徒,必须掌握牧会哲学、牧会策略和牧会方法等。

所有理念中,牧会哲学至关重要,它是整个教会扎根的基础,也是教会能否发展的关键所在。韩国爱的教会吴正贤主任牧师强调,牧会哲学是牧者所秉持的教会论,它好象一棵树的树根,其重要性牵动整棵树,树根若虚弱或染病,此树就不能活久。牧者若致志於门徒训练,当回到《圣经》所阐明的教会本质,惟有在教会论扎稳根基后,教会才能取得稳健发展。吴牧师回忆说,爱的教会於32年前由已故玉汉钦牧师创立,首次崇拜只有9个人,发展到今日近8万名信徒,一路走来委实不易。由始至终,玉牧师坚持《圣经》闡明的教会论,如痴如狂地推行门徒训练理念,在“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”的辛勤经营下,爱的教会日渐茁壮成长。

我从研讨会获悉,玉汉钦牧师为了栽培教会信徒成为委身门徒,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落实门训的原则和理念,甚至把自己的健康置之度外,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,令人肃然起敬。纵使玉牧师去年由于癌症病逝,他领导教会的方针与热忱,让新一代领袖继承下来,这可从玉氏所栽培的领导层观察到,果真青出於蓝而胜於蓝。为了让学员了解门训理念,研讨会一连三日播放玉牧师生前的讲道片段,讲题是《教会论》、《门徒之道》和《疯狂论》。所有出席研讨会的学员,莫不为他所传的信息深深打动,每堂讲道片段播放完毕,众人皆报以热烈的掌声。已故玉牧师给我极大激励,他示范了一个忠於真理原则的牧者,如何靠主独排众议站稳立场,应用《圣经》原则栽培信徒为门徒,最终为上帝的国度结果累累。我已见证到,韩国爱的教会体验了“流泪撒种必欢呼收割”的应许,可以预见,凡是立志如此栽培信徒的教会领袖与牧者,也必定经历同样的甜美应许,因为上帝不偏待人。

为期五天的研讨会过去了,如今我重返事奉岗位,在韩国所学习的门训课程,仍在脑际萦绕,馀音枭枭。这一趟旅程,我不只亲耳听到了,也亲眼看到韩国信徒的丰盛灵命,无论对神还是对人,皆体现出尽心尽意的事奉,以及无微不至的服侍!我在动容之馀,也为自己的不足感到汗颜,他们所流露的举止真是基督门徒的生命啊!希望在明年,当西马教区推动门训计划时,我可以跟黄满兴会督有美好的搭配,在门训的事工上可以全力以赴,虽是一条长远的事奉之路,但求上帝赐下锲而不舍的心志,在西马教区的范畴内栽培一群委身的门徒,如此一来,教区所立下的愿景与目标,就指日可待了!

(颜明发牧师20111125日在永平路加楼完稿)

Wednesday, November 23, 2011

【信仰履践】试验中靠主站稳

有一位牧师,走在马路上被人打枪,损失了一些钱;会友知道了替他打抱不平,牧师对会友的关心非常感动,不过他认为这不是严重的事。当天晚上,他在自己的日记簿写道:“今天虽然被人打枪,我有四件事情要感恩。第一、感谢神,这是我第一次被人打枪;第二、感谢神,不是我去打枪人,而是别人来打抢我;第三、感谢神,我被抢去的钱不算多;第四、感谢神,他保存我的性命。”读了这位牧师的日记,你会有什么感想?是自我安慰?是阿Q精神?

不少基督徒有一种观念,以为只要信耶稣、有主的同在,生活会变得十分美好,一切不如意的事会离我们远去。因此,当他们听到某某基督徒特别是上帝的仆人遇到生命中的试验时,他们一时很难接受这个事实,以为自己的耳朵有毛病,听错了!事实上,一个要爱主的人,一个要遵行上帝旨意的人,当他在走上这条属灵的道路时,他所遇到的试验、波折和风浪,不会比一般人少,可能还会更多。

圣经中的《诗篇》四十一篇,记载大卫王的生命经历,他如何经过试验、波折和风浪,最后在上帝的怜悯和拯救下站起来。从这段经文,他至少有两方面的表现,值得我们效法的。大卫在第一节表达他的心声:“眷顾贫穷的有福了!他遭难的日子,耶和华必搭救他!”从这里可以看见他的心肠,时时刻刻顾念有需要的人,认为供应面对缺乏的人是生命中的福气,不只是在物质方面,同时也在精神上、心灵上和属灵方面给别人扶持、安慰和服侍,让身边的人得到益处。还有,他在第四节说:“我曾说:‘耶和华啊,求你怜恤我,医治我,因为我得罪了你。’”,可见大卫对神有一颗敬畏和谦卑的心,不管在什么光景下,健康的时候,或者生病时……,他都在检讨自由过失,从失败中去学习、从错误中去学习、从跌倒中去学习。虽然本身是一位君王,他在上帝和人面前常常省察自己,过一个“仰首无愧于天,俯首无愧于人”的生活。

像大卫这样爱神又爱人的君王,理当获得人们的拥护和支持才是,高喊一声:“万岁、万岁、万万岁”。可是,从经文来看,大卫并没有得应有的对待,反而在第七节这样说:“一切恨我的,都交头接耳地议论我;他们设计要害我。”到底是谁这样大胆想“害”大卫呢?

多年前,当我在报馆工作的时候,有一位老前辈告诉我:“要害死一个人很容易,叫他去开报馆;因为印刷报纸还要很大本钱,如果开业前五年周转不过的话,那个人必死无疑。”几年后,当我有机会在教会参与事奉的时候,有一位牧师告诉我:“要害死一个人很容易,叫他去驾福音车!”可不是吗?用福音车服侍人的都知道:为了教会事工必须付出自己的时间,有时到了会友家却载不到人、有时到了又要等人、如果驾得太慢会被人骂、如果驾得太快也有人投诉……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,用一句“哑子吃黄莲、有苦说不出”来形容,一点都不过份。虽然如此,这些只不过是小事(是一种生命的磨练,但不是试验),是服侍教会的小插曲。

然而,大卫说他被人“害”是一件严重的事,绝不是生活中的小插曲。第五节如此记载:“我的仇敌用恶言议论我说:‘他几时死,他的名才灭亡呢?’”。大卫在晚年的时候,病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,也就在这个时候,他被身边最亲密的人所离弃,他们可分成两群人,就是好朋友和家人。这些人没有顾念大卫在过去如何善待他们,反而趁他病重的时候咒诅他,要他早一点死,这样就可以取代他做王。弟兄姐妹们,生命中最叫人最心痛的事莫过于你最亲密的人误解你、离弃你,甚至跟你反目成仇,使你不知所措。

曾经有一段时期,我遭遇到家人的误解,原因是我信了耶稣。我在一个迷信的传统家庭中长大,在十七岁那年信了主之后,便面临生命中巨大的试验。除了要面对家人责骂、被赶出家门的威胁外,最大的挑战是我可能无法继续求学。因为家人给我一个很强烈的信息:“如果选择耶稣,就切断经济来源:不支持教育费、不给零用钱……”(要耶稣,就没有“面包”!)当时,我选择要耶稣,并深信他会带领我的前路。后来,中学毕业我决定半工半读,怎知那时国内经济萧条,马六甲有很多工厂关闭,工作非常难找,我觉得这条道路更难走了。为了解决我自己的生活费,我只好硬起头皮到沿家挨户去敲门,问那些家长要为孩子找补习教师,我愿意为他们补习。感谢上帝,有些家长乐意把他们的孩子给我教,所得的收入也刚好维持我的生活费和买书钱。这样的生活,我过了大概有一年的时间,主带领我去学校教了两年书,后来又带领我到报馆工作,一做就是十八年。

我感谢上帝,虽然在信主过程中曾经面临一段试验时期,但它是很短暂的,当我觉得不能胜过的时候,主总是给我开一条路,可以得到他的拯救。可是,大卫就不一样,当我看他的一生,从少年开始他就要挑起生活的担子:帮他有父亲牧羊,每天离开家人到旷野去看羊,早出晚归,不只过着日晒雨淋的日子,还要面临野兽攻击的危险。到了壮年时代,由于被扫罗妒嫉他作王,一直被扫罗追赶,过着一个飘荡、流离的日子。想不到,在他晚年的时候,还要面对他身边人的众叛亲离,这些人如此无情,真是于心何忍啊!

一个经常面对生命试验的人,他很容易自暴自弃,埋怨上帝为什么对他不公平,让他度过苦日子。严重的话,可能还会产生心理不平衡,有苦毒的根从心中“长”出来,这样就麻烦了!尽管大卫面临人生的重大考验,他并不因此埋怨上帝,或者对那些仇敌采取行动,免得他们再惹事生非。可是,他却选择在上帝和人的面前保持一颗纯正的心,来对待这些无理的人,绝不“以牙还牙”或“以眼还眼”。他在第12节说:“你因我纯正就扶持我,使我永远站在你的面前。”

基督徒是上帝主所选召的人,在行走的信仰旅途中,充满各种挑战和试验,在神和人面前保持一颗纯正的心非常重要,我们所做的每件事,都是以“纯正动机”作为出发点,不想从人身上得到什么益处,反是把我们从上帝所领受福份跟人分享,去鼓励生命、建立生命和影响生命。虽然,我们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赞赏,但是凭一颗无伪的良心去服侍,上帝自然会在人心中做印证的工作,使他的教会得到祝福,让上帝的名得到荣耀!

大卫在第13节宣告:“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是应当称颂的,从亘古直到永远。阿们!阿们!”这段赞美诗是第一卷诗篇(第1篇到41篇)的总结,也是整卷诗篇的高潮!尽管在危险的处境中,大卫在试验中仍然赞美上帝,他不用刀枪或武力胜过仇敌,反而透过赞美神来向仇敌夸胜,求神带领他度过生命难关。果然,大卫不需动手指头,上帝亲自为他主持公道;在上帝的干涉之下,那些想陷害大卫、想抢夺他王位的人,结果遇到悲惨的下场,有一些甚至失去自己的生命。

基督徒的生命是赞美上帝的生命,无论在顺境或逆境,上帝都是我们赞美的对象。过去的使徒(如彼得、保罗),由于他们用赞美向仇敌夸胜,经历上帝奇妙的拯救,监牢的门为他们打开、福音在最艰难的环境中被他们传开,他们因有上帝的同在把生命置之度外,义无反顾成为那个时代的见证人。各位,当一切顺利时要赞美上帝是很容易的一件事,但是当环境逼我们到一个地步,觉得不再有赞美的理由时,各位我们要学习去赞美,从中去经历上帝的恩惠和拯救。

大卫的一生是可歌可泣的一生。“可泣”是因为他所遭遇的试验比一般人还要多,“可歌”是因为他在面临考验时仍然靠上帝站稳,没有放弃他对上帝的依靠与信心,他用自由的生命见证了上帝是他的避难所,是他的高台,是他夜晚的诗歌。因此,他的经历可以成为我们的一种提醒,无论是我们现在的群体生活、在我们实习的教会、以及将来要事奉的教会中,都会遇到一些试验、波折和风浪,这一切都是上帝的手在陶造、破碎和炼净我们,好让我们可以成为他手中合用的器皿,来服侍这个时代的人。

不要忘记,主耶稣已提醒我们,虽然在世上我们会遭遇试验与苦难,但是他已经胜过世界,并会赐下平安给我们(约16:33)。是的,主没有应许我们的生命中没有试验或苦难,但他却应许我们在试验中,他会给我们平安。最后,我要用一句话来勉励大家:路途遇到黑暗时还是要敬拜,情感遇到创伤时还是要赞美,生命遇到风浪时还是要喜乐,常常感到失望时还是要祷告,当面对困难时还是要感恩、耶稣爱你!

200596日在马来西亚神学院完稿)

Friday, October 14, 2011

【生活观感】生命以健康为贵

近些日子来,只要翻阅报章,不难发现一些令人震撼的新闻。一位妙龄女生,甫考取优异大马教育文凭,等待进入大学门槛之际,讵料传来离奇昏死的消息,使身边的至亲痛惜不已。

英年早逝、壮志未酬、香消玉殒、造化弄人……是报章上触目可见的字眼,显示生命脆弱的一面。如果有留意讣告的话,你会发现逝者的年龄有“年轻化”的迹象。

本来,上述两类现象不应发生在这个医学昌明的时代,因为医学界专家指出,不久的将来,人类的寿命可以提高至120岁,届时中国人这句:“人生七十古来稀”说不定要改写。

然而,有一小撮医学界权威则发表与众有别的论点,他们表示人类在迈入21世纪之后,每三人当中,就会有一人面临癌症的威胁,受害者可能是本身或家里的人。他们所持的论点是,全球性污染日趋严重,加上世人在压力下过日子,延长寿命甚难。

说的也是,我们生活在分秒必争的社会,要远离情绪紧张的环境实在难如登天,必须时时承受精神或内体上的压力。因此,疲劳过度不只是上班族的问题,相信也是在籍学生的困挠。我想那位妙龄女生的香消玉殒,学业压力是导因之一。

所以,无论在事业或学业上,为了疯狂追求个人目标而忽视健康,是相当愚蠢的行为。人们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,适量运动是不可缺少的习惯。不久前,我国卫生部发表惊人报告,揭露国人不热衷运动,十人当中有运动者不到两人,情况堪忧。

在柔佛州笨珍,有一个大学毕业的农夫,整天在田里耕种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其乐融融。旁人见状可能会喟叹大才小用,但是只要你趋近端详,他古铜色的胸膀上留下一条蜈蚣般的刀痕,是心脏绕道手术后所留下来的痕迹。

多年前,他在大学毕业后,开始在新山大展拳脚,生意滔滔,却在业绩最辉煌的时刻患上心疾,必须接受绕道手术。在医生的劝告之下,结束新山的业务,告别压力重重的城市生活,回返家乡务农去。今天,他比任何企业家还更快活,身心更健康。

这位农夫不只掌握了以劳作保持健康的诀窍,更深谙身心健康之道,竭力与家人保持和谐关系,夫妻没有隔夜仇。不久前,美国和以色列心肺及血液科研究人员的调查显示,当男人得到贤内助的支持时,对防止心绞痛出现相当有效;同样的,当女性得到另一半的支持时,也有相同的效应。

由此观之,光是运动还不是使人达到健康的目的,还必须拥有融洽的人际关系,一旦自己和对方感觉到备受支持、体贴的话,焦虑和紧张亦随之降低,而受心脏病突击或罹患痼疾的机会也较少。

我希望国人都懂得在为生活打拼之余,也知道生命贵乎健康,好像清朝乾隆皇帝那样,能享年89高龄,他的长寿秘诀可作为我们后人的借镜,他的健康信条是:“吐纳肺腑,活动筋骨,时常四勿,适时进补。”

2001310日刊载《南洋商报》古城评论第2版)

Monday, September 5, 2011

【教牧交流】浅谈卢云“专业服侍”的论述

读了卢云(Henri Nouwen)著作《建立生命的职事》第三章,让我看到作为牧师的职事和任务,比起以往时代感更具艰巨和挑战。虽说卢云引用的例子和论述皆以西方为背景,但是身在东方社会的牧者可从著作中,得着深入的反省和检讨,毕竟当今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,置身各种思潮不断冲击的东方社会,现代的牧者也要作好万全准备,以应付当今教会的需求。

根据卢云的观察,现代社会的趋势是越来越专业化,一门又一门的专业不断冒起(页58),这是铁一般的事实。眼下不只西方国家各领域已朝向专业化发展,东南亚国家如马来西亚也急起直追,我国政治领袖倡导二零二零年成为先进国就是一例。这证明时代的巨轮不断转动,在教会里从事牧养工作的牧者,如果还在原地踏步的话,可能要被时代洪流所淘汰。所以,教会牧者职事专业化是必然趋势。

回想二、三十年前,当我参与教会服事时,常听到牧师传道强调,事奉上帝贵乎一颗单纯信心和爱神爱人的心,学效彼得和其他门徒,对主忠心不渝。言下之意,其他条件均为次要。在那个时代,我常被灌输教会牧者与传道不需专业训练,思想保守的传道不时引经据典,说耶稣的门徒没有经过专业栽培,也把教会牧养得很好。我甚至还听到保守的传道说,到神学院接受训练简直跟世界同流合污,使教会失去分别为圣的立场与见证。

随着时代的进步,这种论调没有“市场”了。时至今日,凡是欲献身服侍的教牧,如果没有在神学院接受训练的话,想在事奉中更上层楼似乎不可能。须知,牧者置身在万花筒般的世界,没有一定的学识和训练基础,如何有效的服侍教会和社会?它肯定构成挑战。今天的问题不再是专业化应该不应该,而是如何把牧者的专业化训练,落实在本身的服侍岗位上。还有,牧者对专业的定义何在?是世界那一套理念?还是服膺《圣经》所说的“专业精神”?

卢云在书中斩钉截铁指出,专业训练与资格对牧者来说十分重要,这一点毫无疑问。卢氏本身曾在美国圣母院大学、耶鲁大学及哈弗大学教导灵修学及牧养神学多年,他对牧者的专业要求没有妥协馀地。然而,根据他的真知灼见,教会牧者除了具备专业资格与知识外,他还必须具备一般专业人士所没有的条件,这才是现代牧者最挑战的地方。卢云认为,如果教会牧者想在教会牧养上得心应手,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资格外,还须把焦点放在耶稣的身上,方能发挥事奉的功效。卢氏的精辟观点,使我有进一步的洞见:如果牧养教会被视为一份“专业”,最能发挥“专业精神”的牧者,莫属耶稣这位大牧人了。祂的牧养专业精神,是当今所有教会牧者的最佳典范,教会牧者效法与否将决定本身牧养工作的成效。

今天,不少牧者对“专业”两字持不正确概念,误以为神学专业训练就是一切,领了一纸文凭就“所向披靡”。不错,当牧者在神学院接受栽培时,他是经过一番严格训练、见习和最后甄选,以确保日后他有足够的资格和能力执行任务,这一条件符合世上一般专业的要求和条件。当牧者学成之后,自然对本身的能力产生自我肯定,对未来的事奉道路信心俱增。可是,由于教牧的工作责任涵盖面太广,服侍的对象来自不同年龄层,加上关怀的范畴从属灵到心理、生理、家庭和生活等,真叫牧者穷於应付。原本是信心满满的传道,搞到最后可能变成一个泄气的皮球,从事奉禾场打退堂鼓也不足为奇。当牧者来到此阶段时,理当如何应对呢?

卢云看到教会牧者的难处,在书中引用一位见习牧师迈克尔.史密斯的个案,迈克尔在探访一位名叫克恩病人时,对方给他冷淡反应而感到气馁。迈克尔对那次的探访下结论:“我感到气馁,甚至内疚,仿佛腹部给人踢了一脚似的”(页57)。这个经历何尝不是一般牧者的服侍体验?原本抱着满腔热诚服侍人,到头来却自寻烦恼,还搞到焦头烂额。这个经验,我想不只是迈克尔独有,凡是立志服侍教会的牧者都有类似遭遇,只是场景和对象不同而已,教会牧者肯定对迈克尔寄予无限同情,甚至为他打抱不平。当牧者为此事打抱不平时,这说明了什么?在个人思维中,是否抬高本身的专业资格,认为自己是“救世主”,世人没有我们不行?若然,此态度可能暗藏“自视甚高”的危机。

有鉴於此,卢云为牧者所面对的问题把脉,将基督的“专业精神”引进来,让牧者作出一个深入的反省。从卢云的角度来看,当牧者接受专业训练后,这是好事一桩,让牧者有“自我肯定”的积极思维。不过,单凭这点还不够,牧者还需从基督身上有所学习和仿效,那是“自我否定”的专业精神,这种精神才是牧养成效的关键,也是当今一般专业领域所独缺的。卢云很贴切在其书中,如此描绘基督自我否定的精神:“耶稣在一个简单的家庭中仼了三十年,在那里祂明白了自己是谁及要往那里去。然后祂才准备好倒空自己,为他人付出生命”(页65)。

此话一出,可为当今牧者当头棒喝!原来在我们的思维中,所谓的“专业精神”已跟世界那一套“同流合污”了,而且亦步亦趋,真叫人担心啊!以上文所提迈克尔.史密斯见习牧师为例,他不只满怀爱心去探望病人,而且是有备而去,可对方却不领情,叫他受不了。这种反应任谁都同情。可是当我们深一层思考时,将发现迈克尔的服侍仍然以已为中心,不是以上帝为中心,难怪有如此激烈的反应。卢云说得好:“没有人可以牧养他的弟兄,除非他愿否定自我,从而创造空间,让上帝有作工的馀地。要是我们一直以自我为中心,又怎能真正帮助其他人?”(页63)。

我们可以想像,迈克尔若没有学习到“自我否定”之道,他未来的事奉道路肯定荆棘满途,最终将导致他从服侍岗位拂袖而去,这个结果是大家料到的。根据统计,教牧人员是世上所有专业中离职率最高的职业,仅有三成牧者能够做到退休,为何如此难呢?其中一个因素,就是牧者还未掌握到基督的专业精神—“自我否定”。说穿了,自我否定也是耶稣在世上时,经常强调的舍已精神,若没有舍已精神,牧者在其事奉道路上不可能走得远、走得好、走得稳。以我个人经历来说,我经常遇到不讲理的信徒,在背后说三道四也罢,还结党对我和家人做出无理攻击,有好多回我真想卷铺盖走人。然而,感谢主的恩典,我能够撑到今天,完全拜基督给我“自我否定”所赐。我从基督学习了谦卑,如何说声“对不起”(尽管不是我的错),如何嚥下这口“不服之气”。

卢云说得妙:“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不相互排斥”(页64)。专业训练让牧者具备专业知识和资格,让我们引发自我肯定的把握,另一方面,牧者的专业跟世上的专业截然不同,它是建立在仿效基督的根基上。听说美国有一些大企业,其管理层每年花巨款派高级主管接受专业训练,学习如何放下身段跟公司部属打成一片,以期提高公司生产力。这也是种“自我否定”的专业精神。世界企业既如此,更何况是上帝的教会。有鉴於此,在教会服侍的牧者传道,都当以基督的“专业精神”为依归。唯有如此,牧者才可以教会发挥基督的“专业精神”,服侍主的教会,在事奉的道路上走得更好、走得更远、走得更稳!

(2011年9月5日写於马来西亚神学院)

Tuesday, August 16, 2011

【教牧交流】使徒行传三章四节看教会牧养

在教会诸多服侍岗位中,教牧关顾与辅导是重要一环,其绩效显著与否将牵动教会的整体发展,是现代牧者不可忽视的职事。倘若牧者在这方面全力以赴,致力落实整全的关顾与辅导,教会信徒将从中受惠,彼等的身心灵获更新之馀,也能发挥“光与盐”的作用,在所处的社区发挥影响力,荣神益人!反之,假使牧者在关顾与辅导的工作力有不逮,教会信徒不仅得不到牧养,灵命光景处低潮不在话下,教会的整体发展也面对阻碍。

作为教会牧师,我常以发展强健教会为已任,自然重视关顾与辅导的工作,对它不敢有丝毫苟且与怠慢。由于它关系到教会的整体进展,我怀着一颗战战兢兢的心,从事教会关顾与辅导的工作。我一方面要顾及应用方法是否符合《圣经》原则,另一方面也体认到自己在神学装备上的不足(尽管我有四年的神学训练),深恐自己无法胜任,而在教会的牧养过程中“误人子弟”。今年四月间,有幸在马来西亚神学院听李宗高博士讲课,使我在这方面茅塞顿开,获益匪浅,在教牧关顾与辅导的事奉中学以致用。

如何在教牧关顾与辅导事工有效服侍?我想这是所有牧者关注的议题。在这方面,《圣经》为牧者提供许多宝贵的原则,充作参照与实践指南,尤其是初期教会的服侍工作,可作为今日牧者的借鉴。为了有效履行牧关与辅导工作,我们可从使徒们的言行进行探讨与思考,从中寻找可鉴之处。使徒行传第三章为我们描绘一幅生动图景,概述彼得和约翰如何服侍当代人的需要。当时教会才建立不久,彼得和约翰一如往常,跟其他犹太人下午三时去圣殿祷告。他们来到美门口,遇到一位跛脚中年人在那里行乞,期望善心人士施舍。这个时刻,彼得与约翰看见跛子可怜的模样,就动了慈心。

经文记载:“彼得、约翰定眼看他,彼得说:‘你看我们’”(徒34)。接着,彼得行了令人讶异的神迹,跛子瘸腿的脚和踝子骨立刻康复,一躍而起赞美上帝。当时圣殿前人潮洶湧,这位跛子不可能向每位路过者求乞,却胆敢向彼得和约翰求助,是什么因素使然?两位使徒有何过人之处?笔者可以推定,跛子是基于两位使徒一副仁慈的样子,进而激发内心的胆识向他们讨乞。[1]  易言之,跛子感受到两位使徒与众不同,有一股不可言喻的独特气质,从他们身上散发出来,亲和力与吸引力兼俱,让他感到安乐和自在。

当彼得对跛子说:“你看我们”时,其意义深长。彼得站在跛子前,不再是以前的“老彼得”,他本身和门徒已是被基督更新的人,经历了上帝的大能和圣灵的充满,使他(们)成了何等人。彼得较之其他门徒,经历了上帝更为浩大的恩典,从过去的失败中站起来,不敢再靠自己的本领和力量,单靠上帝完成所托付的使命。满身瑕疵的彼得,在五旬节叫三千人信主不归功自己,反而能够尊主为大。当这位跛子可以行路如常,再度成为风头人物,在接下来的福音宣讲中,彼得竟然不提自己,只传耶稣的名,结果那次有五千人归向基督。[2]

从彼得的身上,牧者可学习到仰望基督、高举上帝和宣讲福音的重要,尤其关系到牧关和辅导的事工,若非依靠上帝的恩典,牧者就无法成事。置身廿一世纪的今天,牧者在牧关工作所面对的挑战颇大,我们要面对信徒多种多样的要求:被看为动听的演讲者;被期盼为活泼的社工;被训练为专业的辅导者;被憧憬为能干的行政人员;被相信为维持道德的属灵模范。[3]  我想彼得和门徒所处的时代背景,比起我们要算单纯许多。然而,他们所事奉的上帝,跟我们所事奉的一样;上帝能使用彼得和门徒完成大事,同样祂也会使用今日的牧者完成时代使命。

彼得和门徒如何经历生命更新?门徒每天一起祷告和灵修,是服侍当代人的要诀。彼得绝对不会忘记,耶稣在世为门徒留下典范:每早到旷野祷告,晚上退到山上灵修。耶稣透过灵修和祷告,向父神支取能力以完成每日服侍工作,也是透过客西马尼园的祷告,完成人类救赎大工。若以牧者观点来看,耶稣的牧养工作是以灵修作为开始和结束,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,从未间断。我想彼得的灵修祷告生活,是在耶稣升天後才逐步操练,当耶稣在世时,他扮演旁观者角色居多。当今一些牧者也经历类似情况,由于教会事工忙碌,加上人手缺乏,灵修祷告几乎成为可有可无的项目。针对这方面,史霍华教授予以牧者中肯的劝勉:“基督教牧师沉迷做事,当然是诚实和正直的事,没有多少时候安静和灵修默想或者与人真诚交往……。”[4]

史霍华此番话不无道理。牧者为谁辛苦为谁忙?也不是为了牧关和辅导事工忙碌,正是本份内所做的事,可我们忘记了牧关程序而乱了套,在事奉的过程中“舍本逐末”而不自知 。当我们埋首教会事工时,忽略亲近上帝俾向祂支取能力与恩典,在牧关与辅导工作就无法撑久,因为处身纷扰喧嚣的世界中,牧者很容易被各种是是非非、莫衷一是的意念所影响;惟有灵修祷告才可以沉淀心灵,在安静中去思辩各种意念和观点,直接聆听从天地之主而来的知识和旨意。[5]  只有这样,我们才可以有效的牧养教会,为所服侍的信徒提供适切的牧关与辅导。德兰修女在加尔各答服侍穷人,个子瘦小的她可以为上帝成就大事,关键在於每早安静自己亲近主,她相信在安静里,人可以较容易专注於聆听上帝的启示,较容易经验上帝、接触上帝、重视上帝,敏锐於感受上帝的临在。[6]

由此观之,安静自己是牧者必学的灵修功课,彼得可站在跛子面前吩咐后者看他和约翰,显然是信心十足有备而来。彼得还可语带权柄吩咐跛子,乃在於他生命的全然更新,年轻时血气方刚活力充沛,要他安静片刻似乎不可能。然而,当彼得从耶稣承受了牧养使命后,其生命转变令人侧目。他深知若不安静主前,不作灵修祷告聆听上帝声音(道),根本无法供应当代人灵性的需求。现代牧者跟彼得一样,我们的任务是承载别人生命,要晓得向父上帝倾诉,心灵才能保持轻省,不致堆积淤塞。耶稣透过祷告亲近父神,使祂重获心灵的拋锚点,忙而不乱。 [7] 我们所服侍的大部分信众,是在忙乱中过日子,倘若牧者跟信众没有两样,我们就没有条件服侍他们。

牧者必须了解到,我们处在众说纷纭、言语无聊的世代,牧师承担先知的职份,若要传递真正有生命、有意义的信息,那必须在安静中、在聆听里培育出来的道:在上帝的启示里聆听真实的知识,创造适切合宜的言语,对应着不同的生命历境、时代需要。[8]  因此,透过安静牧者可沉淀自己,进行灵修祷告和聆听上帝声音,在这样的操练之下,我们才可以扮演好牧关和辅导的角色,从聆听去供应信众的需要,诚如李耀全博士说:“会友是看我们,我们要听他们,去聆听他们的需要;教牧关顾与辅导所强调的,是如何进入人心灵的深处,聆听及关顾别人的心灵创伤。[9]

当李耀全说“会友是看我们”,这句话颇耐人寻味,我们(指牧者)有什么好看?彼得要求跛子看他和约翰时,肯定不是看他们可爱的面孔,而是要瞧一瞧门徒生命里头藏有宝贝,这个宝贝就是耶稣基督。易言之,牧者可以吸引人来到他面前,而信徒会用双眼“看”他,甚至“观察”或“端详”他,牧者要让信众意识到:牧者的生命连接於基督,一旦离开了基督什么都不能做!因此,灵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牧者藉着安静和灵修以支取属天能力和上帝临在,以帮助他服侍前来求助的信众。所以,教会牧者想在牧关与辅导工作胜任愉快,除了每天谦卑自己亲近主、向祂支取恩典和力量之外,别无他途。

我发现一个事实,当牧者在安静中亲近上帝,透过灵修祷告把牧关和辅导的事工交托,乃是做一件事:专心仰赖上帝,不靠自己的聪明(箴35)。彼得失败不是因为他太软弱,而是他这个人太聪明。我相信彼得对所罗门王所编著的《箴言》不会感陌生。他依靠自己的聪明,导致最后跌倒和失败,可成我的警惕。有些时候,我犯了彼得的毛病,走在耶稣的前面,认为本身的决定重要,连上帝也靠不住,结果搞到焦头烂额,自讨苦吃。杨牧谷牧师在其遗作《智慧的寻觅》中,把依靠自己的聪明诠释为“把全人的重量都依附在个人的聪明上”[10],这个解释太棒了,它给我很好的提醒。当我依靠自己的聪明时,其实我在做一个很笨的动作,就是把所有的支持力量靠向聪明,把整个人的重量交给有限的资源上,迟早会夸下来,这是一个不明智的举动。

今天,教会牧者要仿效的,不是更新之前的彼得,而是更新之后的彼得。此时的他只高举基督,只传讲耶稣,并依靠圣灵大能,为真理的福音作见证。这也是当今牧者,在进行牧关和辅导时,奉为至关重要的事。除此以外,牧者没有更重要的事了,那里有需要就到那里去,而且不看对象是谁,被服侍者的背景是什么?彼得来到美门口时,看到的是一个被人所忽略、被社会所边缘化的跛子,这位无助的残障人士跟其他人一样,都需要上帝福音的拯救,所以彼得不假思索,立即吩咐对方把焦点放在他(和约翰)的身上。这个行动着实感人,也为牧者留下一个典范。由此观之,彼得不是用本身的眼光来看跛子,而是用上帝的慈爱来看待跛子,结果他得医治,众人见证上帝的大能,事就这样成了。

从使徒行传三章四节,教会牧者可从中找到牧关和辅导的原则,作为我们一生服侍人的指引。置身廿一世纪的人类,虽然享受高度的物质生活,但是灵性生活十分贫乏,他们的光景有如在美门前的跛子,无时无刻不在四处张望,引颈企盼“高人”出现,为他们指点迷津,满足他们灵性的需要。跛子很蒙福,因为他看到彼得和约翰,放下身段不计一切的服侍他,结果他的身心灵获得更新。今天,有不计其数的人等侍牧者去服侍他们,只是我们乐不乐意踏出一步,去让世人“看”到我们呢?希望不是把自己局限在四堵墙内,而是当我们已经获得一切的属灵装备后,我们要用宽大的心胸去拥抱我们的社区,去关怀有需要的人,不计较他们的肤色、背景、文化等,这才是上帝呼召我们的用意。正如灵修大师卢云曾说的一句话:“要是我们渴想安静及默想,不是源於对世界的关怀,我们很快便会感到沉闷乏味,并质疑为何要奉行许多的敬虔操练”。[11]

参考书目:

卢云(Henri Nouwen):《建立生命的职事》。中译;香港:基道出版社,1996

李宗高:《重探教牧关顾与辅导讲义》。芙蓉:马来西亚神学院,2011

李耀全编:《教牧神学的召命——神学、灵性、实践》。香港:崇基学院神学院,2009

李耀全:《属灵操练与生命关怀》。香港:明风出版,2005

杨牧谷:《智慧的寻觅—箴言诠释》。香港:更新资源出版社,2008

周建华编:《教牧分享》。香港:世界华福,200811月。

黄汉森编:《今日华人教会》。香港:世界华福,19878月。

黄汉森编:《今日华人教会》。香港:世界华福,198811月。

黎永明等:《生命的冠冕—男人篇》。海口:海南出版社,2010



[1] 黎永明等:《生命的冠冕—男人篇》(海口:海南出版社,2010),版276

[2]黎永明等:《生命的冠冕—男人篇》,页277
[3]曹伟彤:“从浸信会传统的‘信徒皆祭司’看牧职与召命”,《教牧神学的召命——神学、灵性、实践》(李耀全编;香港:崇基学院神学院,2009),页181192,此处页191
[4]史霍华(Howard  Stone):“教牧关顾的召命—以言与行宣讲主道”,《教牧神学的召命——神学、灵性、实践》(李耀全编;香港:崇基学院神学院,2009),页1023,此处页14

[5]陈孟贤:“独处、安静、祷告;自由、聆听、生命(下)”,《今日华人教会》(198811月份),页3941,此处页40
[6]陈孟贤:“独处、安静、祷告;自由、聆听、生命(下)”,页40
[7]何杰:“回应‘疲於奔命的事奉不是耶稣的事奉”,《教牧神学的召命——神学、灵性、实践》(李耀全编;香港:崇基学院神学院,2009),页4347,此处页43
[8]陈孟贤:“独处、安静、祷告;自由、聆听、生命(下)”,页40
[9]李耀全:《属灵操练与生命关怀》(香港:明风出版,2005),页91

[10] 杨牧谷:《智慧的寻觅》(香港:更新资源出版社,2008),页38
[11]卢云(Henri Nouwen):《建立生命的职事》(中译;香港:基道出版社,1996),页9

(2011年8月15日写於马来西亚神学院)

Tuesday, August 2, 2011

【处世为人】《箴言》论施舍

“你手若有力量行善,不可推辞,就当向那应得的人施行。你那里若有现成的,不可对邻舍说:“去吧,明天再来,我必给你。”(箴言327-28

几天前,我从中国的报章,读到一则令人感叹的新闻,叙述七十二位亿万富翁,他们的人生如何结束。该报记者用一星期时间,从二零零三年到今年以来,凡是登在报章的富豪死讯,作一个梳理和报导。

调查结果令人震撼。七十二位富翁当中,十五名死於他杀、十七名死於自杀、七名死於意外、十四名被判死刑、十九名因病英年早逝。这些为人所熟悉、所仰慕的大亨,在八年多的时间内,相继离开人世。
按照中国富豪人口统计,这个死亡率约一点五巴仙,是颇高的。假如亿万富翁是一门职业,它的死亡率全国排第二,仅次於警察三巴仙死亡率。有人说,中国亿万富翁在“危险职业”中,榜上有名。
想当亿万富翁吗?如果“代价”如此惨重,你可能会认真考虑。

一个人飞黄腾达,名成利就,绝非“努力奋斗”四个字可以说清楚,其中牵扯鲜为人知的内幕。在竞争激烈的时代,富豪能跻身社会顶端,代价不足为外人道。他们为了往上爬,可能开罪人而树敌无数,或劳累而痼疾緾身,表面风光,有苦自己知。

不少富豪,为了致富铤而走险,结果被绳之以法,生前丑行一一曝光;暴富手段卑劣,宁天下人负他,无恶不作。当一个人来到这般田地,他的人生辞典里,不再有施舍和给予,只有抢、拿和抓了。

这样的人生观,支配了不少暴发户,他们拥有世界的财富,可是却失去自己最宝贵的灵魂,令人唏嘘不已!

《箴言》记载的经文,跟一些富豪的价值观不同。它直搥人心,小孩也能明白:“你手若有力量行善,不可推辞,就当向那应得的人施行。你那里若有现成的,不可对邻舍说:‘去吧,明天再来,我必给你。’”

智者吩咐人,若行有馀力,不要忽略缺乏者,要主动行善。同时,智者也交待人们,认清受惠者身份,衡量对方是否真需要援手?当确定情况後,我们要马上行动,不可怠慢,不可说“明天再来吧”,一手打发他走。果真如此,那真叫人遗憾。这个人有没有明天,你不知道;而你本身有没有明天,他也不知道。

《箴言》里的邻舍,可以是我们的邻居,也可以是周遭的人。邻舍开口求助,是并不得已的事,再三考虑后才敢表白,绝非无病呻吟。当他出现时,我们依经济能力施以援手,不需要大动作,量力而为,不要勉强自己。

施舍是爱的动作,当人把感动付诸行动时,这个行动将内化成品德,提升施予者为高尚情操的人。

在施舍事上,西方人整体表现比中国人好,是信仰发挥功效。

去年十月间,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股神巴菲特,到中国北京举办一场“平民慈善宴”,旨在劝勉中国的富翁奉献,中国是世界上亿万富翁第二多的国家。

慈善宴完毕,盖茨有感而发:“中国富豪很年轻很聪明,属於第一代富豪,他们如何运用财富,将为中国和世界带来积极影响;他们对慈善工作不太熟悉,这方面在中国仍处起步阶段。”

盖茨一席话铿锵有力,藉此提醒中国大富豪,行之有馀当行善,不可推辞,不好拖宕。回想那七十二亿万富翁,腰緾万贯,极尽奢华,生前若无施舍,除了耀眼财富外,还有啥令人怀念?

比尔盖茨用九十九巴仙财产助公益,有资格登高一呼;《箴言》只劝人行有馀力时为善,不会叫中国人太沉重吧。

记得:施比受更为有福。

(2011年8月2日写於永平马可楼)

Sunday, July 10, 2011

【人民心声】净选盟小刀锯大树

首都举行的709大集会,终於在和平氛围下落幕。

几天下来,可能高度关注事态发展,导致精神状况欠佳,现在可好好休息。

我不敢跟掌政者比高下,他们劳心劳力比我更多,期间或有人心跳一百、血压飙涨、食不知味、彻夜难眠……,希望这一切都不会碍事,否则大家又要为补选忙。

黄燕燕部长曾说,不好到街上示威,旅游业将损失六亿令吉;她当过副财长,应该不会乱开价。旅游业外汇损失当然要关心,敢问国人精神损失又如何?

还有,领导放下公务去烦大集会,为国家带来多少损失?大马国际形象滑落对经济影响多大?还有其他相关的负面影响……,这些损失若算计在内,确是天文数字。

民众都知道,任何街头示威抗议,都弊多於利。而净选盟走向街头,义无返顾,是当局无视该会请愿的结果,出街抗议是下策,唯一可行的办法。

我想,主政者若虚怀若谷,接受建议,改善弊端,这场对峙自可免,既可提升国家声誉,亦可为来届大选增加筹码,多赢局面还看不到吗?

非常可惜,对峙局面始终出现,约五万人参与示威行动。

看起来,群众麕集有做足功课,规划和组织能力令人咋舌。尽管警方作足森严戒备,防范功夫滴水不漏,还是挡不住四面八方湧来的人潮。

净选盟够君子,果然讲到做到,参与者只作和平请愿,喊口号,不用暴力。惟令人费解的是,面临手无寸铁的人民,警方频频发射催泪弹和水炮赶散群众,请问打蚊子需用高射炮吗?

如今,整个局势终归平静,各方都发表评论。当中最关心首相纳吉,他说:“大部份雪隆人没集会”。政府有否改革的意愿,这句话可见端倪。

无论如何,净选盟在推进国家民主改革这方面,已取得一定成果。目前,它扮演“小刀锯大树”的角色,只要慢慢锯,不灰心,不停顿,有不倒下的烂树吗?

(2011年7月10日写於永平马可楼)

Wednesday, July 6, 2011

【读书分享】《一村一村传福音》读后感

《一村一村传福音》封面设计
拜读了黄满兴会督所著《一村一村传福音》之后,由衷感谢上帝使用祂的忠心仆人,在吡叻州几处偏远的新村,多年来秉持服侍人群与任劳任怨的精神,为上帝的国度默默拓垦,牺牲个人安逸生活,为我国教会宣教史上写下感人一页。

黄满兴会督撰写此书的风格,跟他平易近人的性格相似,仿若对一群老朋友讲故事,不拐弯抹角,想到写到,直截了当,浅白易明。因此,这本书绝不是连篇累牍之作,作者透过本身的事奉和生命体验,掏心掏肺跟读者们倾谈,从中让人感染到一股无可言喻的生命力。

此书前后虽不到百页,可是值得一读再读,细细玩味,尤其是教牧和领袖。作者透过言简意赅的文字,交待了大马教会在乡村宣教事工如何走过来,他本身怎样回应上帝的呼召走入乡区,去服侍那里被忽视、被边缘化的一群人,以及栽培身旁同工加入牧养乡村的队伍,其心路历程并非一本书所能涵盖。

这个时代,非常需要有远见和胆识的牧者,如黄会督一般委身於上帝,去完成祂所委托的使命。我从书中获悉,六十年代是考验重重的大时代,那时马来西亚刚成立不久,教会刻面临外籍教牧与宣教士离境的窘况,有人更大胆预言宣教时代结束了。奇妙的是,上帝没有离弃祂的教会,这些“先知”的预言也没有应验,就在百般熬炼和四面楚歌当中,教会反而在宣教和关怀事工中越见旺盛,直到今日。

黄满兴会督於一九九三年推展圣公会乡村事工,使它成为圣公会西马教区的宣教组织。迄今,它的事工范围已经开枝散叶,涵盖超逾十个华人新村,三十个原住民村以及一印裔非法居民村。纵使升任西马教区主教,兼任马来西亚基督教联合会主席要职,为教区事务和我国全体基督徒各项课题疲於奔命,黄会督对吡叻州乡村事工热诚不减当年,仍不时回去主持崇拜、讲道和勉励在职同工。

今年六月初,为人谦逊的黄会督荣膺最高元首封赐拿督勋衔,可见国家肯定他在社区服务的贡献,荣耀归给上帝!同时,谨代表圣公会华文部教牧同工感谢《文桥》的安排,在此时推出《一村一村传福音》书刊,对全体圣公会信徒来说深具意义,弥足珍贵;也冀望此书为广大读者带来激励作用,只要拥有梦想和异象,依靠上帝恩典持之以恒,祂会使用我们成就大事,正如祂使用拿督黄满兴主教一样。

Tuesday, June 28, 2011

[道德伦理] 基督徒如何履行孝道

“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,这是理所当然的。‘孝敬父母,使你得福,在世长寿’,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。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;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。”(以弗所书61 - 4
孝顺父母是《圣经》的教训。

两年前,有一位菲律宾女佣,突然变成新加坡红人,坊间都在谈论她、称赞她、羡慕她,因为她不必再当女佣,手头上有大笔现金,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婆。她怎样得到这笔钱?说来大家不相信。这笔款额不是小数目,总计新币六百万元,折合马币一千三百八十万。女佣不是投资赚大钱,更不是买彩票中头奖,她只是一个安份的女佣,在主人家里帮忙而已。

女佣名叫克里斯汀,二十三岁时就来新加坡打工,在郭姓女医生家里工作。开始时,她帮医生照顾体弱的母亲,以及料理家务。当医生母亲去世后,女佣留下来继续工作,一做就是二十四年。这段时间,克里斯汀照顾女医生如同看自己的母亲,尤其是到了后期,主人因患糖尿病不良於行,克里斯汀扮演护士的角色,每次主人出门或到医院诊病取药,她都在身旁照应,帮忙推轮椅出入,是郭医生的得力助手。

两人相处久了,就建立起深厚感情,它超越国界,也超越肤色。郭医生有家人,血比水还要浓,可惜家人感情疏离,关系不密切,箇中原因外人不清楚,只知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。奇怪的是,女医生跟女佣很合拍,彼此间常聊心事,互诉衷曲;虽偶有争论,也会平心静气讨论,变成推心置腹的朋友。最后,女医生因心脏衰竭辞世,享年六十六岁。去世之前,家人相侍在侧,可她一句话都没说,整个场面气氛僵硬,令人有窒息感。

当律师宣布遗嘱时,主要遗产留给女佣,家人多么失望。这份遗产是女医生生前投资的赚利,在新币六百万元的遗产中,包括现金和生前居住的利安民山公寓。当克里斯汀得知消息后,心里十分感动,形容自己是新加坡最幸福的女佣。去年女医生逝世一周年,克里斯汀从菲律宾赶回新加坡祭拜灵位,她说一句令人感动的话:“我和郭医生在一起的时间,比自己的母亲还要多,一想起她就忍不住落泪。” 克里斯汀今年四十九岁,正在申请新加坡永久公民籍。

我想克里斯汀的故事,对许多女佣来说,有一定的激励作用。女佣当中,如果有人心存这类幻想:“新加坡当女佣真好,比较有“钱”途“,一点也不意外!然而,当我们从家庭价值观的角度来看这件事,真要为新加坡人的前途感到担忧,尤其是老年人的生活前景。整个事件折射出现代的家庭危机,“新新人类”对孝顺父母的价值观,已经越来越薄弱了。难怪那位女医生,基于子女对她的忽略和冷落,最后情愿把遗产分给外人。这是天大的新闻,也是天大的讽刺!华人不是有一句话吗?肥水不流外人田, 我们却亲眼看到:狮城肥水流去菲律宾。

孝顺父母是儿女的天职,当父母健在时,为人儿女者当尽的本份。身为中国人,我感到很骄傲,我们是一个看重孝道的民族,难怪上帝祝福我们,有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,这绝非偶然。既然有了,我们就要持守,并且发扬光大。华裔基督徒有双重身份,既是中国人又是基督徒。在圣经的教导中,孝顺是怎么一回事?使徒保罗在以弗所书第六章一至四节,为我们讲解基督徒如何履行孝道。

保罗在开头时,便说了一句意义深长的话:“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,这是理所当然的。”从这节经文中,我们晓得孝顺父母是理所当然的事,大家不需要辩论,它是千古不变的真理。作为一个基督徒,我们当如何孝顺父母?保罗为我们指出一个原则:在主里听从父母。当孩子在主里孝顺父母,他是在基督的爱里落实孝道,一切的动机和出发点从基督的爱开始,再也没有其他的企图和用意。

上帝透过摩西把《十诫》赐下来,其中第五条提到孝顺父母的诫命,这是一个重要的提醒。由于上帝十分看重孝道,祂就把它列入《十诫》里头,好让那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,要认真看待孝顺的重要性。因此,我们从《十诫》看到上帝的心意,祂不希望信徒把孝顺这个吩咐,当作僵硬的律法来遵守,而是在主里用上帝的爱落实这个诫命,这才是上帝所乐见。

假设我们落在律法的条文里,来遵守孝顺父母这一条命令,你想后果会怎样?我们会做得很勉强,会做得很不甘心,当父母知道我们孝顺是律法所逼的话,他们一定很难过,迟早会离我们远去。今天,有不少国家通过奉养父母的法律,这些国家包括加拿大、印度、泰国、菲律宾、新加坡和以色列,政府通过法令规定儿女要奉养父母,目的是用法律保障乐龄人士,确保他们可以安享晚年;假使儿女没有尽责任奉养,执法单位可以依法对付不肖子。然而,事实证明法律很有限,严厉的法律摆在眼前,还是有很多子女知法犯法,父母亲的心碎了!

新加坡在一九九四年,通过一项法令规定儿女要奉养父母,比马来西亚还要进步,我们这里只是律师公会建议而已,还没有通过法令执行。有统计显示,从二零零四到二零零六年,新加坡有三百多位老年人入禀法庭,起诉本身的子女没有给生活费,这是令人心寒的消息。到目前为止,我找不到马来西亚的统计数字,如果有的话,会不会好过新加坡?可见,法律是无情的,亲情是有情的,一纸法律不能保障子女孝顺长辈,唯有在基督的爱里散发出来的亲情,才能保证多代可以同堂,共享天伦之乐。

讲完了孝顺的绝对性后,保罗在接下来二和三节,论述孝道的圣经根据和意义:“要孝敬父母,使你得福,在世长寿,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。”根据圣经的教导,孝顺不止是顺从父母而已,它包含了尊敬、爱护和照顾在内,这一切是他们在世时,我们必须做到的事。十诫的第五条文,是一条带应许的诫命。这个应许,原本是给摩西时代欲进入迦南地的以色列人,今天这个同样的应许也赐给我们。可见上帝的应许不受时空所约束和限制,从前的人孝顺自己的父母可以蒙上帝祝福,同样的现代的人也可以蒙上帝祝福,如果他也一样的孝顺自己的父母。

在孝顺的课题上,保罗不忘提醒一家之主,当如何爱护本身的子女,把孝道推向更高的层次:孝道涉及两方面,它是爱的双程道。保罗在第四节如此说:“ 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;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。”为何只论到父亲,母亲不重要吗?当然不是。在这里,保罗将当代的社会制度反映出来,说明父亲在家里的崇高地位。在保罗的时代,罗马人有一个迂腐传统,是现代人认为不人道的。当一个婴儿诞生了,家人会把这个小生命抱到家父面前,当他把婴儿抱起来时,表示接纳为本身的儿女。假如父亲不看在眼里,这个婴孩的命运堪虞,有可能被遗弃,被赶出家门,被卖当奴隶,也可能惹来杀身之祸,就是那么无情和残忍。可见当代人把儿女当作一个产业,一个附属品,有否生存的价值,全在乎家父的最终决定,非常没人性。

罗马时代的父亲是这样,基督徒的父亲当然不是。作为基督徒父亲,对儿女不分彼此,就算有身体上的残缺,一样爱他们。父亲有义务在主里亲手教养自己的儿女,不是透过别人做。光是为儿女提供衣食住行还不够,他还要为下一代提供灵命上的喂养,让孩子们在心智上、情绪上和灵性上,有平衡的发展。所以,要做一个称职的父亲,不是简单的一件事。在这方面,耶稣的养父约瑟和祂的养母马利亚,为我们立下一个美好的榜样。路加福音二章五十二节告诉我们:“耶稣的智慧和身量,并上帝和人喜爱祂的心,都一齐增长”。我们不能跟耶稣比较,因为祂是上帝,但是我们可以学习约瑟和马利亚,怎样把家里的孩子抚养长大,让子女拥有平衡的成长。从耶稣的成长,我们看到四个方面,即知识、身体、灵性和群体生活。这些的教导不有交给别人,不是交给学校的老师,也不是补习老师,更不是家里的女佣,而是父亲这个人本身,用身教和言教,把儿女们抚养成人。

保罗在第四节“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”中提及的养育,在原文中包含了在纪律中去学习处事为人。纪律两个字,对现代人来说是一个很刺耳的字眼,没有人会喜欢。不少心理学家反对纪律,他们认为小孩应该有人权,不可限制他们表达心声,限制他们等于限制他们的人格发展。听起来很有道理。由于心理学家如此说,也影响了教育家。当他们在制定教育政策时,也偏向这种自由的理论。难怪今天的学校,不如以前的学校,问题一直出现,都是跟纪律有关系。这此问题出在那里?他们不相信圣经的教导是正确的,希伯来书十二章六节说:“因为主所爱的,祂必管教,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。”

虽然父亲教养儿女学习纪律的生活,在执行管教时父亲本身也要约束自己,把教导原则规范在上帝的教训内,这样就不会出现差错和反效果。当我们仔细读第四节:“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;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。”将会发现这一句话很有意思,不只是儿女要学习生活中的纪律,这也包括了当父亲教导儿女时,本身也要有纪律。这怎么说呢?我们不可随自己的意思来约束和管教自己的孩子,而依照上帝的意思来养育、管教和约束。这样一来,我们在处罚子女的错误时,持定一个原则:在爱中处罚他们,绝不是在气愤中施罚;如果在气愤中,可能会失手打在不该打的地方,结果伤害到孩子的心灵。

作父亲的人如何惹儿女生气?当父亲只会吹毛求疵,只会批评而吝於称赞,这个态度会惹动儿女生气。在家里没有公平对待儿女,对子女有所偏爱,管教的时候有偏差,让子女们感觉到赏罚有私心(可爱的受到特别礼遇,不可爱的受到冷落),这个作法也会惹动儿女生气。如果父亲对子女作出诺言,只贪一时爽快而不打算践诺,这种行为也会激怒自己的儿女。曾经有一个少年投诉,说他父亲管教很严格,令他有恐惧感。旁人问他是否可以形容,到底怎么一回事。这位少年说,父亲处罚他时,有时候夸张了一点,用高射炮打蚊子。父亲有没有把问题夸大了?小问题看成滔天大罪,如果是这样的话,会影响到亲子关系。

使徒保罗透过以弗所书第六章,中肯的把基督徒的孝道勾勒出来,可成为今日信徒的生活原则。中国人提倡的孝道,也可成为我们信仰生活的借鉴,很值得学习和仿效。当我们读了以弗所书,将理解到《圣经》所论的孝道更进一步,它强调的子女如何孝顺父母,而父母当如何关爱本身的子女,原来孝道不是单程式,而是双向的关爱,双向的尊敬,双向的爱护。祝愿世上所有的家庭,都有上帝的爱在其中,唯上帝的爱和祂赐下的力量,可以帮助世人在家中落实孝道的真意义,当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美满时,整个社区、社会和国家才能享有真正的和谐与福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