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October 26, 2010

[讀書分享] 《基道釋經手冊》讀後感

《基道释经手册》封面设计。
英文版《释经手册》
在阅读《基道释经手册》后,让我在释经与讲道方面,掌握不少的宝贵资料。自从2005年神学毕业,我 便 投入教会事奉。由于事工忙碌,在准备讲章此事上,有时是匆匆忙忙完成。基于客观因素,想在释经学下功夫无疑是一种奢望。如今,配合马来西亚神学院提供教牧硕士课程,我有机会再次进修,协助我在释经与讲道上,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检讨,从而提升自己的解经素质。

《圣经》作者透过上帝的启示,把神的话载录下来,其背后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。所以,当我研读它时,务求了解整个背景和概况,才可以掌握信息的内容。然而,每位读经者都有一个共通的弊病,就是带着本身的前设(Presupposition)和前解(Preunderstanding)来解经,这种作法将扭曲经文的意思。本书作者引用“地球是大圈”(赛40:22)为实例,不少释经者藉它引证《圣经》古时记载地球是圆形,可是在原作者的脑海中,他所想的可能是一个扁平的地球。

从作者的研究文章中,我发现自己也犯了这个通病,曾经用“地球是大圈”为真理进行辩护,虽然动机是好的,可是却牺牲了经文的原意,这种作法极不恰当。所以,我除了掌握《护教学》,更要以《释经学》作为我宣扬真理的基础,如此才能够把真理述说得完整和全备,叫人信服在真理的权威之下。

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传道者,要掌握好《释经学》,也必须了解它的历史。《释经学》历史源远流长,可追溯至旧约时代犹太人的拉比,如何根据本身的释经传统,应用经文去处理整个民族的信仰问题。在使徒时代,众使徒引用预表释经法,为耶稣的弥赛亚身份和教会的事奉辩护。继使徒之後的教父,他们采用寓意解经处理旧约经文。到了第五世纪,奥古斯丁注重字面解经,找出真正意思,引导人们爱神和其他人。

到了十六世纪,马丁路德发展出一套解经方法,他断然拒绝寓意解经,强调按照经文原初的历史背景,运用文法规则去理解,即能了解经文意思。后来,加尔文也效法路德,拒绝寓意解经,采纳历史释经的方法。十九世纪,释经学趋向历史鉴别法,学者运用物理学、生物学和化学来解释圣经的神迹。学者如包珥、威尔生和哈纳克认为,历史鉴别学发掘出圣经背后所隐藏复杂的文学和宗教历史。

步入二十世纪,释经学受到两次世战影响。巴特透过诠释《罗马书》,抨击自由主义的错误,强调圣经作为神话语的权威。另外,布特曼使用存在主义的方法来阅读圣经。两位大师的著作,衍生了新正统派,后人把圣经解成披上历史外衣的神话。到了五十年代,美国出现圣经神学运动,它复兴了圣经的神学层面研究。

在阅读有关《释经学》的历史,我看到上帝在人类的历史中掌权,尤其是他的话语方面,启示的光在不同的时代发挥作用,这个光辉随着时代的变迭而越来越强烈。到了廿一世纪 ,《释经学》趋向完善;我们是一群有福的人,由于继承丰富的释经传统和资产,可以在这个时代学以致用,进而让主的道发扬光大,促成上帝的国度!

近代某些释经者,为了迎合公众口味,大力提倡现代文学鉴别学,把《圣经》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读。虽然它有助於拉近读者和圣经的距离,可是这个进路有缺点:当圣经是一部虚构作品来阅读!我们必须严防这个陷阱,免得陷入网罗而无法自拔!无可否认,圣经里有文学,可是它远超文学。纵使它存有缺陷,只要应用得法与恰当,对读者厘清经文重点方面大有帮助。时至今日,文学界已发展到解构主义阶段,它对《释经学》构成一定威胁。从解构主义来看,释经者无法断言文本只有一个既定意思,所以也无从对释经者有绝对的要求。另一方面,随着时代不断进步,一些释经者诉诸社会科学,作为《圣经》释经学的分析方法。他们尝试采用社会学、人类学、经济学、政治科学、文化背景和解放神学,作为解经的途径与进路。

综观上述释经进路,我发现《释经学》是一门贴近时代脉膊的学问,它是那么博大精深!有鉴於此,面对各式各样的理论,大可不必挂心焦虑,更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!我当研究透视这些理论,藉着这般学者的资料,从多个角度来诠释圣经,进而启发我对圣经的认识,去发掘无穷无尽的丰富内含。我始终相信:上帝的道万古常新,世间没有一种典籍,可以媲美《圣经》。

《圣经》是以文字作为沟通媒介,当我们进行研读与释经时,必须抓紧一个大原则:经文中句子是由大单元组成,我们绝不能东抽西凑,断章取义。因此,释经学的重要原则,就是根据上下文的意义来诠释,经文解释没有根据上下文,充其量只是托词吧了!这样的托词没有上帝的权威,因为它破坏了经文的意思。释经者决定每个段落上下文思想脉络后,就能从更宽广的角度研读经文的意义。为了更了解经文的意思,释经者必须使用不同译本的《圣经》,以求正确理解和分析真理的道。在选用圣经方面,最好采用贴近原文句构的译本。现代译本倾向选用短句,读起来比较流畅易明,却是要付出代价,包括某些经文意思不明确。为此,释经者应该拥有各种优良的《圣经》译本,以及提供关于原文文法微妙之处的主要注释书。

《圣经》是上帝启示的典藉,在不同时代感动不同作者载录下来,它横跨一千六百年的时光。当我研读一段经文时,必须察觉到文化差距和时代向度;每段经文是上帝对前人所说的话,然后才是他对我说的。为此,欲全盘理解经文的内在意思,确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!然而,我却可以使用审慎与严谨的学习方法,好象剥葱头一般,剥开一层又一层了解经文,最后可以进入经文内容的核心。

从文字架构理解《圣经》固然重要,用处境化途迳分析经文也不可或缺。熟练的释经者绝不食古不化,或只放眼当前世界;他处於两个世界之间:古代圣经世界和现代社会。他晓得如何把圣经真理处境化,将圣经经文表达的意思,用今天的语言重新表达,以求在现代听众身上产生相同的效应。释经者当有两个视角,第一个是回望圣经时代的背景,认识原初的意思;第二个是注视当前的场景,以决定如何最好地把真理应用在今天的世界。为了理解经文原意,掌握其历史和文化背景至为重要,而考古学的发现、历史研究、社会学和文化学科,都可帮助释经者达到此目的。

释经者对古代社会和《圣经》认识越多,他手中获取的研究资料越多,而选取正确解释的机率也越高。无可否认,人类难免有人性的成见和狭隘、自私和堕落,并且倾向维护自己,委过於人。有鉴於此,释经者必须检视影响本身思想的各种因素,包括社会、性别、种族、政治、经济和宗教等。任何受尊敬的释经者,绝对不会将历来基督徒的智慧抛诸脑后,释经者晓得从别人身上学习。尤有进者,释经者可以从众多的资料来源,包括非基督徒释经者的资料,对圣经的意思增加认识。须知,释经者的目标,永远是正确解释作者在经文中的意思。

当上帝把《圣经》启示下来,全能圣者不受时间与空间的约束,将他的旨意启迪给的人类。由于人类是受造物,不仅受限於时空的约束,本身还有软弱、缺陷与不足之处。在这种情况下,释经对我来说,是一件富具挑战的任务:用有限的头脑了解无限的上帝!然而,我深信只要谦卑自己,启示的圣灵会引导我逐步了解真理,并且晓得用崭新的释经法把真理的福音包装起来,以供应时代的需求。

从某个层面来说,《圣经》是文学作品,由人类用人间的语言写成,拥有不同长度和类型的散文体和诗体作品。上帝传递他的启示,是选用人可以明白的方式—文学作品。故此,若要整全地理解圣经,就必须运用文学的方法。每一类文学都有它的模式架构、基本运作原理、布局方法和特定用途。旧约圣经的文学架构丰富,它是由叙事文体、诗体、法律文献、先知信息、智慧文学等组成。

叙事文体占旧约近一半的篇幅,一般上倾向事实的描述,不会提供明显的属灵教训内容。诗体是继叙事文之后,在圣经中最为常见的文体。每首诗都是一个完整的单元,释经时必须按它的完整性来理解,切勿当作互不相干、各自独立的经节。最令释经者生畏的,莫过於旧约的法律文献,其中困难是源於对旧约法律的普遍误解。然而,借助古代近东大型法典的比较研究,在相当程度上,可以增进释经者对律法的认识。

先知信息是先知宣告的判语,当以色列人远离上帝时,他差派先知前来发出预言,以及宣告整个民族的未来。诠释先知信息必须掌握其主题,以及独特修辞法,并且在处理经文时,应该视为暂时性信息,而非绝对性教义。智慧文学为读者提供作人智慧与教训,释经者必须留意,书中所提获取智慧的方法,不是在於领受上帝的启示,而是根据上帝所造的世界中,在日常生活中达到成功或失败的做法明察秋毫,记录下来供人参考。

综览旧约全书,我发现它不是容易掌握的典籍,由于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,构成了多姿多采的特色。与其将旧约视为释经畏途,不如提升我的文学能力,以及鉴赏能力,去聆听上帝透过它们所传递的信息。在释经旧约经文时,必须了解不同体裁有不同的诠释法,当我研读《箴言》这本书时,不是以绝对的真理(Absolute Truth)来研经,而是以最有可能的真理(Probable Truth)来诠释。有鉴於此,我必须依靠上帝赐下的智慧,运用多样化解经进路,以处理不同体裁的经文。

新约全书篇幅较短,文学体裁不如旧约多,它是由福音书文体、使徒行传文体、书信文体和启示录文体写成。福音书编在新约前四位,其重要性不言而谕。虽然一般基督徒称它为耶稣传记,这种看法近代受到否认。当释经者进行研经时,必须考虑它是历史与神学的混合文体,暂且称为神学传记。研读福音书,可从纵向思考和横向思考着手;妥当作法是按照经文所处的书卷去理解,然而才运用一卷福音书来理解另一卷。否则,释经者会面对误解经文的危机。

使徒行传的文体与福音书相似,唯它的内容范围更广,概述几位初期教会领袖的生平。释经者可放心进行纵向思考,因为它比福音书大纲来得清晰。纵向思考包括纳入路加福音,路加在这两本著作中提出同样主题:耶稣对弱势群体的关爱,以及圣灵与祷告如何扮演角色等。由于它属叙事文体,其规范性不比说教式书信文体来得强,释经者须谨慎衡量那些经文具规范性,那些记载不具约束力,因此现代信徒则无需遵行。

书信文体是新约全书中常见的文献,它的特色是结构严谨,内容具较强的说教性。在研究书信时,释经者必须把书信准确定位,尽可能确定它的历史处境。在芸芸书信中,保罗的著作经常引起学者广泛讨论,两个问题仍然在研讨中:一、保罗神学有否一个统一的中心?二、保罗神学是否属於“渐进式启示”而发展?有鉴於此,当释经者碰到可能涉及“发展”神学的经文时,需考虑到有否进行审量,以便做出中肯的诠释。

启示录文体兼具三种特色,即书信、预言和天启文学。启示录第一至三间,包含了写给亚细亚七个教会的信函,释经者需尝试重构每间教会的历史背景。与此同时,启示录也秉承了旧约大先知书的传统,即预告及预言未来。在处理预言性经文时,释经者必须做细心观察和厘清,因为文中的描述方式并不是按字面理解。启示录也充斥天启文学,透过高度象征和比喻性意象传递信息,故此释经者必须准确揣摩象征符号背后的真正意义。

纵使新约释经较之旧约单纯得多,这并不表示释经工作可等闲视之。在见证基督是弥赛亚的事上,旧约全书所启示的文献仅是影儿而已!到了新约,这个影儿背后的实体出现了!耶稣是弥赛亚,耶稣是基督这个真理,在整个新约中无所不在,随处可见。因此,在此前题下,新约释经的重要不在话下。我必须掌握一切管道,针对见证基督的福音书、使徒行传、书信和启示录,一辈子做深入及全面的诠释,好使我的听者可以清楚看到,并且认识真理的本体—耶稣基督。

在研读此书后,我观察到作者们立论中肯,不只在理论上有交代,在应用上也没有忽略,这是可取之处。有一点或许作者忽视了,当他们谈到圣经的统一性与多元性时,只是蜻蜓点水,点到为止,希望将来作修订时可多作交代。另一点是中文译本中第396面内容出现误译:“例如当以利沙象征性地召唤以利亚作的门徒时”,必须作出校正。然而,这些瑕疵并不影响整本书扎实的内容,因为它帮助了我在释经这门学科体验了学习(Learning)、再学习(Relearning),以及修正所学(Unlearning)的重要。唯有如此,我才可能被塑造成一位好的释经者。

修完新约释经之后,心内升起一种无可名状的沉重感触。我发现有一些教会牧者,尤其是大型教会,由于着重人数的倍增与教会的发展,居然忽视了正统释经法,只传迎合大众口味的另类福音,这是当今教会所面临的空前挑战。我深知为了这世代的灵性需要,采用严谨的进程来诠释圣经,绝不是一条容易走的长路,可是它确是历世历代忠心释经者,所走上的“窄路”,纵使他们手头资料远比我们现今的付阙如。因此,我绝对没有怠惰的理由!

在教会的事奉中,讲道和教导是我服侍的核心,我决定为释经研究全力以赴。我也明白,好的释经者不只精通各种方法、步骤与进程,我还必须有良好的灵命,凭信心和祷告来从事这份良心的工作。此外,我还必须具备一颗顺服的心,时时刻刻寻求圣灵的光照,在这个充满诱惑和挑战的世代,忠於圣经的立场,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,引领我的听众走在属天的道路上,既不偏左,也不偏右,全然讨上帝的喜悦!

(2010年7月22日在永平马可楼完稿)

Monday, October 18, 2010

[信仰履践] 知足常乐

“我并不是因缺乏说这话;我无论在什么景况,都可以知足,这是我已经学会了。”(腓立比书411

“Not that I am referring to being in need; for I have learned to be content with whatever I have.” (Philippians 4:11)


今年度开斋节,气氛略逊往年。虽说市道欠佳,人民消费谨慎,许多场所仍挤满人,国内度假景点人潮多。雪兰莪州有一个叫着摩立的小镇,是国内游客常到之处,附近海滩更是野餐好地方。多年前,我曾经游览该地,多谢李学谛牧师充当导游,为我引介当地风土人情,还到附近渔村享用午餐,迄今仍津津乐道。

印象中的摩立如此完美,是众人响往的净土。誰也料不到,原本是旅游天堂的摩立,不久前其附近一个农场,竟然沦为人间地狱。美容界女强人苏西拉华蒂,在一宗土地交易中被人谋财害命,她的尸体被烧成骨灰,过后撒在摩立河。陪同女富商的另外三人,也一起断送宝贵生命,嫌犯竟然是拿督级律师,举国哗然!

女富商苏西拉华蒂惨遭拿督级律师杀害
根据报导,双方洽谈的槟城土地原价两千五百万元,一转手可卖两亿元,所以苏西拉华蒂带了巨款进行交易,相信嫌犯看到财物后,就下毒手杀人灭口。有著名时评人撰文说,整起案件都是从“贪婪”引起。巧得很,近来大马观众追看《千谎百计》连续剧,描述邪教组织如何欺骗富商,整部影片描写的也是人性的“贪婪”。

涉案主谋拿督级律师,好像《千谎百计》的老千,经过一段日子策划布局后,以“土地买卖”为饵引鳖入瓮,连续杀害至少四名商人。这名律师拥有农场,身家应该不菲,谋财害命肯定是嫌不够多。据了解,警方之所以能够破案,其线索是干案者把受害人手表占为已有!夺取受害人数百万钱财还不够吗?竟然还要一个手表,简直贪得无厌!

《千谎百计》描写人心的贪婪
置身物欲横流的世代,某些人可为了攫夺财物贪赃枉法,使尽残酷手段毫不眨眼。当世道日趋败坏,人心不古时,基督徒当如何处世为人,才可以讨上帝的喜悦?显然的,贪婪不是信徒的生活之道,“知足”才是基督徒的生活价值观。使徒保罗在腓立比书第四章,为我们的处世之道侃侃而谈。

保罗在第四章十一节如此形容:“我无论在什么景况,都可以知足。”知足是这节经文的钥字,在希腊原文它是“足够”的意思。当中文译经者为它进行翻译时,把“足够”译成“知足”,於是乎这个中国人常用的词汇,读起来倍添亲切感和认同感,进而引起读者们的共鸣

在中国人的观念中,“知足”含有“与世无争”的意味,而最能表达知足的典型例子,该是东晋人陶渊明。陶氏饱读诗经,学富五车,怀着“大济苍生”的愿望当清官,奈何国家政局不稳定,政敌伺机造反,小人无处不在,纵使有满腔抱负,英雄也无用武之地。由于看不惯官场恶劣作风,陶渊明毅然辞官归故里,当起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农夫来。

虽然在较后日子,陶氏曾为了生计陆续当官,然而他已响往隐居生活。到人生最后阶段,陶潜意决不为五斗米折腰,就算本身农田不断受灾,房屋被火烧毁,家境越来越贫困,他始终不愿接受任何官职,江州剌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收,最后陶氏是在贫病交加情况下撒手人寰。他为后人遗下宝贵的文学财富,他的高风亮节也成为后人的典范。

陶渊明肖像
陶渊明履行“知足”人生观,对后人影响颇大,尤其是儒家学者。在这里,使徒保罗所提的知足观念,背景跟陶渊明略有不同。保罗采用希腊哲学家的字眼,他们提倡“自足”价值观,强调凡是追求智慧的人,可以修身养性到一个境界:对外界事物全然独立,不必仰赖财富、地位、快乐、痛苦、友谊、亲情等,即可在纷乱社会中知足与快乐的生活。尽管保罗引用此字眼,却为它赋予崭新的意义,跟这些哲学家所倡导的意识南辕北辙。

保罗教导的知足观,绝非与世隔绝的人生态度,用自律方法达致独立精神,过着悠哉闲哉的生活,不管他人死活。他感情十分丰富,很在乎别人的快乐或痛苦,常跟喜乐的人一同喜乐,跟悲哀的人一同悲哀,他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,交织到水乳交融的地步,绝不离群独居。保罗事奉年日三十多年,期间经历很多,有时处丰富,有时陷窘境。他虽然缺乏却知足,在他一生的境遇浮沉中,常保持一种宁静和有盼望的心情。他知足的根源,不在於自己应变的内在才能,或者是他自己的意志力,乃是出於上帝和基督的恩典。可以这么说,基督耶稣是保罗的能力泉源,既有无穷功能又切合实际,使他丰丰满满得以充足。

也正因此,我们可从保罗的身上,窥见他知足的生命。为了广传福音,他不企求於人,以免连累旁人。他一方面凭信心度日,仰赖上帝供应;另一方面,自己找一份兼职差事:制造帐篷,用自己血汗钱支付日常开销。保罗一生默默耕耘,任劳任怨,不求荣华富贵,但求心安理得;为上帝的福音全力以赴,最后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

在教会方面,保罗盼望各教会都足够,只要得悉那个教会有缺乏,就会筹措款项施以援手。譬如耶路撒冷的教会,由于饥荒而面临缺乏,他身先士卒发动筹款,呼吁富足的教会帮补缺乏的教会。他秉持“叫多的没有馀,少的也没有缺”为原则,具体落实“知足”的价值观。因此,当保罗提倡“知足”观念时,有一句话很传神:“乃要均平,就是要你们的富馀,现在可以补他们的不足,使他们的富馀,将来也可以补你们的不足,这就是均平了。”(林前814)保罗在这里所说的“均平”,其实也是“知足”心态的体现。

或许我们感好奇,保罗这种超越环境的价值观,是与生俱来的吗?绝对不是。保罗说:“我无论在什么景况,都可以知足,这是我已经学会了。”(411)保罗可以掌握知足窍门,其关键在於“学习”两个字;足见他没有抄捷径,更没有投机取巧,一步一脚印走过来。在漫长的事奉道路上,他知道“怎样处卑贱,也知道怎样处丰富;或饱足、或饥饿、或有馀、或缺乏,随事随在,我都得了秘诀。”。(411-12

大家都知道:卑贱和丰富,饱足和饥饿,有馀和缺乏,这些际遇是两个极端的世界,让身历其境的人无所适从,保罗可以既来之,则安之,委实不简单。正因如此,保罗用自己的际遇现身说法,提醒信徒人生的道理:花无百日红,人无千日好!当我们走在人生康庄大道时,不太可能花香常漫,常睛不雨;它反而是荆棘满途,坎坷不平。我们总有丰富的时候,也有缺乏的时刻。在很多情况下,有些人只能处富裕,却不能处贫穷;有些人则相反,一生只能处贫穷,一旦富裕起来,就仗势欺人变了样。

香港有一位大富豪,由于经商失败承受不了负债压力,又挨不过贫穷的痛苦,结果把妻小连他自己锁在车内,高速冲向大海同归於尽。这是只能处富足不能处贫穷的实例。另外有一位商界巨擘,从小贩白手起家,全靠妻子胼手胝足干活,慢慢有些积畜后投资某公司股份,从那时起事业一飞冲天,还能跻身社会名流之中,意气风发。可惜,为人夫者没有饮水思源,弃发妻和子女於不顾,自己娶了明星为妻。可见这个家伙只能处贫乏,不能处富贵。所以,想在缺乏与富足间拿捏得好,毕竟是人生中最难掌握的功课,如果学习得好,我们可享有幸福人生,否则我们会象上述个案那样,一子落索全盘皆墨,这不是我们要看到的人生结局。

可以肯定,我们对人生知足有多少,我们的喜乐也有多少;知足者享受生命的丰盛,而不知足者常被贪婪支配,所过人生喜乐与否,旁观者一目了然。使徒保罗若活在这个时代,你请他吃山珍海味不会拒绝,你请他吃一盘经济饭依然感恩。由于掌握到知足的诀窍,他可随遇而安。不论贫富、苦乐、荣辱,都可以知足;也就是说,不论什么境况,保罗都以当时所有的为足,顺服上帝当时的安排。

在多年磨练後,保罗学会不将物质享受看作一回事,个人的悲与喜不受物累,不为外在的际遇所牵动。这是超凡的人生,可不是吗?保罗的知足观具前瞻性,他了解到世界资源终有耗尽的一天,置身廿一世纪的人类,已经开始身历其境了。当地上资源短缺时,物品飙涨是自然的现象,到时我们要用何种策略来应付?其中一个应对方法,就是过一个知足的生活,唯有如此,我们才可度过一重又一重的危机。

Friday, October 15, 2010

[教育点评] 十年树人

大马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在国会提呈2011年度预算案。

[首相纳吉在国会提呈2011年度预算案,整体上看不到政府致力改革经济的决心。在竞争剧烈的廿一世纪,纳吉还可以挹注50亿元兴建100层摩天楼,足见他仍然走不出前首相敦马哈迪的影子,想借助华而不实的巨无霸计划推动国内经济,此项措施欠缺长远和缜密的考量,对大马经济转型计划无实际帮助。

当纳吉在国会提呈明年度预算案时,新加坡政府官方在同一天披露一则消息,该国准备耗巨资栽培更多临床科学家,为未来的生物医学做研究并作出贡献。对比之下,我国在栽培人才方面相形见绌,可注资进行白象工程,也不愿投资在人才方面的培训与教育。

事实上,从前任首相敦马的时代迄今,在国家人才栽培与教育计划都欠奉,很多有关的计划都是雷声大,雨点小,到最后没有下文。以下拙文是敦马时代的教育政策,我国在培育人才这方面取得怎样的进展,还是让看官自己判断。]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,这是一句传诵已久的名言,上至教育家,下至升斗小民,都可以朗朗上口,字正腔圆,一字也不漏,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老生常谈。

最近,由首相宣布的《第三经济展望纲领》中,有出人意表的措施,很值得人们细细玩味。政府计划在未来的10年内,把持有硕士与博士学位者的数目,提高到大学毕业生总数的两成半。

另一项措施是,将来的小学教育逐步“资格大学化”,政府将增加录取大学生担任小学老师,包括硕士和儿童心理专才。万丈高楼从地起,优质教育系统必须始于跬步。

翻阅了该纲领的细则后,发觉其中有一个重要信息,那就是在10年内,我国将贯彻一项“树人政策”。简单来说,也就是:“十年树人。”

马六甲有一间树人学校,办学方针是百年树人;而第三经济展望纲领中有关未来教育的方针略有不同,讲的是十年树人,真令人耳目一新。

有了十年树人的启发,国人必须意识到终身学习是一项分秒必争的进程,在浩瀚如海的知识领域求进步,否则,将会被21世纪的资讯发展洪流所淘汰。马哈迪还强调,提升英语掌握能力方面,国人仍须努力,他老人家谆谆善诱,可说用心良苦!

在国际政治舞台上,事端多多,国家领导人必须才智兼备,方可抗衡外来的侵犯。假设那架美国的间谍侦察机,不是在海南岛上空和中国战斗机碰撞,场景换作马六甲海峡的大马领空,受害者是我国空军的话,你会想到出面训斥美方的重量级人物,非马哈迪莫属。

据说首相马哈迪常在晚间广泛的阅读,涉猎读物多方面,还不断强化本身的英语能力。亚洲方面,除了马可斯、朱容基、李光耀外,他是数一数二演讲时甭看讲稿的国家领袖,也因为如此,当他跟美国佬唇枪舌剑时,舌头绝不打结。

马哈迪提出“十年树人”论调,多少含有恨铁不成钢的感叹。他喟叹国家在栽培未来接班人的事上,力有未逮,以致在各发展领域方面,假如不快马加鞭的话,大马这部发展列车,很难跟先进国家接轨。最近,他表示有意为党国服务至老死,可能国内还未出现才智双全、够斤两的领袖,所以不敢胡乱抛棒。

既然有服务至死的精神,我想他也有学习至死的心态,跟中国圣哲荀子所提倡的“学不可以已”思想不谋而合;用现代人的说法,就是终身学习,活到老,学到老。荀子认为,知识是靠累积而来,所谓积土可以成山,积水可以成渊,日积月累的学习是攫取宝贵知识的途径之一。

令人感到可惜的是,今时代的一少撮大专生,大唱“学不可以已”的反调。求学问不再是十年窗下的苦学,研读生硬的专门书籍,读报纸不求甚解,或甚至不看。他们把多余的时间两种萤幕上,即是电脑游戏和电视综艺节目,他们不求学业上最佳成绩,有中等文凭可谋取足矣,这跟终身学习精神背道而驰。

看来,十年树人的政策成功与否,取决于国人的为学心态。

当教育策略是以经济发展作为前提时,时人只视学习为一种致富手段而已,自古已然。因,“树人”有异于“树木”。到了公元2020年,我国推展的千禧植树计划,或会达到两千万棵的目标,至于十年树人政策能否成果,未来发展很难定夺,因此还是一个未知数。

2001421日刊载《南洋商报》古城评论第2版。

Monday, October 4, 2010

[时事点评] 提昇报业素质

马来西亚畅销的华巫英语主要报章。
自从活版印刷术在15世纪发轫于欧洲后,人类在信息传达与思想交流方面,不再受到时空的约束,各种学说和新知可藉着刊物、报章等媒介发表,开拓众生的视野,不只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,也左右人们的价值观念。

1815年,梁发牧师抵达马六甲,协助出版世界第一份华文报<察世俗每月统记传>,不久后,撰写<劝世良言>一书,竟然影响了洪秀全,揭竿起义,发动一场太平天国革命。

此外,马克思主义也是通过文字管道,在较后的时代,影响了千万生灵。由此可见,文字发挥的功能无远弗届,笔杆子的威力无比,它既可扶植一个政府,也可以推翻一个迂腐政权;同样的,它可净化世人的思想,也可以玷染人们的心灵。

报章是文字的载体,也是社会的公器,须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。近年来,报业恶性竞争,往往为了刺激销量,无所不用其极。最明显的例子,一些华文报章在报导罪案时,描述暴行的过程极度详细,甚至图文并茂,使整个事发经过烙印在读者脑海 中。

显然的,有关报章已忽略年轻一代读者的心理影响,在塑造下一代完美人格的努力上形成阻力。试想一般的奸杀案,在绘声绘影的描写下,不只给受害者家人带来伤害,读者们在阅悉有关报导后,心灵上难免笼罩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,身心也受到难以弥补的戕害。

南洋商报曾经是马来西亚最大华文报。
早期的华文报,馆方有一定的规范和报业操守,不登不写诲淫诲盗的文章,绝不哗众取宠,一切以读者的利益为权衡的考量。可是,这种一贯的办报方针,已经跟日新月异的时代脱轨,有渐行渐远之概,曾经听到一位老报人喟叹:“文风日下,人心不古。”

本邦的华文报章在凄风苦雨中支撑,前路如何没有人敢定夺。然而,当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后,相信学习华语将成为一股热潮,华文报肯定从中受惠,前景乐观可期。现今,华文报业当专注提升素质,把小报作风提升为大报格式,才可享誉国际,深具权威,能秉持既有的报格,更有报业道德,才是良策。

2001719日刊载於《南洋商报》直肠直肚评论,第2版。


[时事点评] 家变万事衰

在《鱼头论》尚未风靡全国之前,林良实喜欢高唱“家和万事兴“这首天伦歌,希望80万党员上下一条心,才对得起大马600万华人,始有颜面回见江东父老。

前不久,一少撮马青代表把总会长的训词忘得一干二净,在第38届代表大会上不甘寂寞,公然表演掷椅功,一时椅子乱飞,场面失控、喊打议长、抢麦克风、数名代表挂彩……,成为马华党史最黑暗的一天。

家和万事兴,如今几演变成“家变万事衰”,令亲者痛,仇者快。

事发前,99%华人走在街上皆鼻孔朝天,士气如虹。这有两个原因,国外因素:北京成功申办奥运,海外华人同沾光;国内因素:马华成功申办拉曼大学,炎黄子孙前途无量。

可是,当马青代表大会传出掷椅闹剧后,国内华人继收购南洋事件后,发出第二波怒吼,共声谴责滋事者,认为此出闹剧奇丑无比,丢尽大马华人的脸,什么奥运、拉曼大学都没多大意义,此后出街又要低头朝地,抬不起头来了。

马华收购南洋报社引发党争,分裂成A队和B队。
马青武斗东窗事发后,华人的目光自然聚焦在林良实的身上,看他如何平息风波。

由于兹事体大,他以肯定的口吻将采取行动对付参与武斗的人士,还促请各造保持冷静,不要再互相指责谩骂,以免党分裂的问题继续恶化。

为了表示言行一致,他不拒绝记者的好意,与林亚礼和蔡锐明手拉手,摆出一副“家和万事兴”的动人画面。

林总会长风度泱泱,可与挑战派领袖化干戈为玉帛,手拉手、心连心地露齿而笑,偏偏就不肯接受翁诗杰所提呈的马青特大议决案,迄今仍然呈现相持不下的僵局,令一般人大感不解,相信这也是马青群殴风波的肇因。

常言道:“含怒不可到日落。”一场纠纷必须从速解决,双方的气焰不容日复一日的燃烧下去,如果不及时妥善处理,最后将落得两败俱伤的下场。

目前,这粒球已踢到林良实的脚下,整宗事件是以“家和万事兴”收场,还是“家变万事衰”告终,要看他如何运用政治智慧了。

200189日刊载<南洋商报>城人论坛,第2版。

Friday, October 1, 2010

[时事点评] 人民在那里,我就在那里!

2001年5月杪,南洋商报总社员工和平示威。

马华收购南洋报业事件,在624日召开特大后,各方对峙整3个星期的僵局,总算在157张多数票通过后峰回路转,一切已成定局。

政党收购报业,在波谲云诡的大时代,似乎不会随着两家报社易手而落幕,往后,说不定还有紧接下来的参股商业活动或其他的重要宣布,大家且拭目以待。

置身资讯发达的时代,尽管电脑跑在前端,报章仍然发挥一定程度的影响力。数年前,美国《华盛顿邮报》(Washington Post)变天,控制权易手,买主是韩国的文鲜明,一时舆论哗然。

文鲜明是统一教的创办人,自诩是这个世代的救主,当然被国际宗教圈人士视作旁门左道。除了散布异端邪说以外,他还喜欢稿些大动作,包括扮演乔太守的角色,乱点鸳鸯谱,主持千人婚礼。

统一教收购《华盛顿邮报》行动,曾经一度引起政教圈人士的非议,但是基于整宗交易是依法行事,而且是现金成交,议论很快就平伏下来,《华盛顿邮报》保持美国权威报章之一。

唯一令人忧心的是,统一教有意无意间,会利用报章来达到宣扬谬论的手段,当真理和假道混为一谈时,读者就很难分辨左右手,公理不彰,是人们所不乐见的。

用宗教名誉收购一家报章,当然和政治性质收购行动有所不同。马华收购南洋报业,华社所发出的强力反弹,相信是对公理有恐不彰深表关注,而非冲向马华而来,因为对事不对人。

在收购行动尘埃落定后,不希望马华当权派忽略特大当天将近一半中央代表的心声,还有大部份华人的心愿。紧记印度圣雄甘地说过一句话:“我的人民在那里,我就在那里。”以民意为依归的领袖不只在今世受人民拥戴,在将来仍然永活人民的心坎。

200174日刊载《南洋商报》直肠直肚论坛,第2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