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October 18, 2010

[信仰履践] 知足常乐

“我并不是因缺乏说这话;我无论在什么景况,都可以知足,这是我已经学会了。”(腓立比书411

“Not that I am referring to being in need; for I have learned to be content with whatever I have.” (Philippians 4:11)


今年度开斋节,气氛略逊往年。虽说市道欠佳,人民消费谨慎,许多场所仍挤满人,国内度假景点人潮多。雪兰莪州有一个叫着摩立的小镇,是国内游客常到之处,附近海滩更是野餐好地方。多年前,我曾经游览该地,多谢李学谛牧师充当导游,为我引介当地风土人情,还到附近渔村享用午餐,迄今仍津津乐道。

印象中的摩立如此完美,是众人响往的净土。誰也料不到,原本是旅游天堂的摩立,不久前其附近一个农场,竟然沦为人间地狱。美容界女强人苏西拉华蒂,在一宗土地交易中被人谋财害命,她的尸体被烧成骨灰,过后撒在摩立河。陪同女富商的另外三人,也一起断送宝贵生命,嫌犯竟然是拿督级律师,举国哗然!

女富商苏西拉华蒂惨遭拿督级律师杀害
根据报导,双方洽谈的槟城土地原价两千五百万元,一转手可卖两亿元,所以苏西拉华蒂带了巨款进行交易,相信嫌犯看到财物后,就下毒手杀人灭口。有著名时评人撰文说,整起案件都是从“贪婪”引起。巧得很,近来大马观众追看《千谎百计》连续剧,描述邪教组织如何欺骗富商,整部影片描写的也是人性的“贪婪”。

涉案主谋拿督级律师,好像《千谎百计》的老千,经过一段日子策划布局后,以“土地买卖”为饵引鳖入瓮,连续杀害至少四名商人。这名律师拥有农场,身家应该不菲,谋财害命肯定是嫌不够多。据了解,警方之所以能够破案,其线索是干案者把受害人手表占为已有!夺取受害人数百万钱财还不够吗?竟然还要一个手表,简直贪得无厌!

《千谎百计》描写人心的贪婪
置身物欲横流的世代,某些人可为了攫夺财物贪赃枉法,使尽残酷手段毫不眨眼。当世道日趋败坏,人心不古时,基督徒当如何处世为人,才可以讨上帝的喜悦?显然的,贪婪不是信徒的生活之道,“知足”才是基督徒的生活价值观。使徒保罗在腓立比书第四章,为我们的处世之道侃侃而谈。

保罗在第四章十一节如此形容:“我无论在什么景况,都可以知足。”知足是这节经文的钥字,在希腊原文它是“足够”的意思。当中文译经者为它进行翻译时,把“足够”译成“知足”,於是乎这个中国人常用的词汇,读起来倍添亲切感和认同感,进而引起读者们的共鸣

在中国人的观念中,“知足”含有“与世无争”的意味,而最能表达知足的典型例子,该是东晋人陶渊明。陶氏饱读诗经,学富五车,怀着“大济苍生”的愿望当清官,奈何国家政局不稳定,政敌伺机造反,小人无处不在,纵使有满腔抱负,英雄也无用武之地。由于看不惯官场恶劣作风,陶渊明毅然辞官归故里,当起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农夫来。

虽然在较后日子,陶氏曾为了生计陆续当官,然而他已响往隐居生活。到人生最后阶段,陶潜意决不为五斗米折腰,就算本身农田不断受灾,房屋被火烧毁,家境越来越贫困,他始终不愿接受任何官职,江州剌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收,最后陶氏是在贫病交加情况下撒手人寰。他为后人遗下宝贵的文学财富,他的高风亮节也成为后人的典范。

陶渊明肖像
陶渊明履行“知足”人生观,对后人影响颇大,尤其是儒家学者。在这里,使徒保罗所提的知足观念,背景跟陶渊明略有不同。保罗采用希腊哲学家的字眼,他们提倡“自足”价值观,强调凡是追求智慧的人,可以修身养性到一个境界:对外界事物全然独立,不必仰赖财富、地位、快乐、痛苦、友谊、亲情等,即可在纷乱社会中知足与快乐的生活。尽管保罗引用此字眼,却为它赋予崭新的意义,跟这些哲学家所倡导的意识南辕北辙。

保罗教导的知足观,绝非与世隔绝的人生态度,用自律方法达致独立精神,过着悠哉闲哉的生活,不管他人死活。他感情十分丰富,很在乎别人的快乐或痛苦,常跟喜乐的人一同喜乐,跟悲哀的人一同悲哀,他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,交织到水乳交融的地步,绝不离群独居。保罗事奉年日三十多年,期间经历很多,有时处丰富,有时陷窘境。他虽然缺乏却知足,在他一生的境遇浮沉中,常保持一种宁静和有盼望的心情。他知足的根源,不在於自己应变的内在才能,或者是他自己的意志力,乃是出於上帝和基督的恩典。可以这么说,基督耶稣是保罗的能力泉源,既有无穷功能又切合实际,使他丰丰满满得以充足。

也正因此,我们可从保罗的身上,窥见他知足的生命。为了广传福音,他不企求於人,以免连累旁人。他一方面凭信心度日,仰赖上帝供应;另一方面,自己找一份兼职差事:制造帐篷,用自己血汗钱支付日常开销。保罗一生默默耕耘,任劳任怨,不求荣华富贵,但求心安理得;为上帝的福音全力以赴,最后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

在教会方面,保罗盼望各教会都足够,只要得悉那个教会有缺乏,就会筹措款项施以援手。譬如耶路撒冷的教会,由于饥荒而面临缺乏,他身先士卒发动筹款,呼吁富足的教会帮补缺乏的教会。他秉持“叫多的没有馀,少的也没有缺”为原则,具体落实“知足”的价值观。因此,当保罗提倡“知足”观念时,有一句话很传神:“乃要均平,就是要你们的富馀,现在可以补他们的不足,使他们的富馀,将来也可以补你们的不足,这就是均平了。”(林前814)保罗在这里所说的“均平”,其实也是“知足”心态的体现。

或许我们感好奇,保罗这种超越环境的价值观,是与生俱来的吗?绝对不是。保罗说:“我无论在什么景况,都可以知足,这是我已经学会了。”(411)保罗可以掌握知足窍门,其关键在於“学习”两个字;足见他没有抄捷径,更没有投机取巧,一步一脚印走过来。在漫长的事奉道路上,他知道“怎样处卑贱,也知道怎样处丰富;或饱足、或饥饿、或有馀、或缺乏,随事随在,我都得了秘诀。”。(411-12

大家都知道:卑贱和丰富,饱足和饥饿,有馀和缺乏,这些际遇是两个极端的世界,让身历其境的人无所适从,保罗可以既来之,则安之,委实不简单。正因如此,保罗用自己的际遇现身说法,提醒信徒人生的道理:花无百日红,人无千日好!当我们走在人生康庄大道时,不太可能花香常漫,常睛不雨;它反而是荆棘满途,坎坷不平。我们总有丰富的时候,也有缺乏的时刻。在很多情况下,有些人只能处富裕,却不能处贫穷;有些人则相反,一生只能处贫穷,一旦富裕起来,就仗势欺人变了样。

香港有一位大富豪,由于经商失败承受不了负债压力,又挨不过贫穷的痛苦,结果把妻小连他自己锁在车内,高速冲向大海同归於尽。这是只能处富足不能处贫穷的实例。另外有一位商界巨擘,从小贩白手起家,全靠妻子胼手胝足干活,慢慢有些积畜后投资某公司股份,从那时起事业一飞冲天,还能跻身社会名流之中,意气风发。可惜,为人夫者没有饮水思源,弃发妻和子女於不顾,自己娶了明星为妻。可见这个家伙只能处贫乏,不能处富贵。所以,想在缺乏与富足间拿捏得好,毕竟是人生中最难掌握的功课,如果学习得好,我们可享有幸福人生,否则我们会象上述个案那样,一子落索全盘皆墨,这不是我们要看到的人生结局。

可以肯定,我们对人生知足有多少,我们的喜乐也有多少;知足者享受生命的丰盛,而不知足者常被贪婪支配,所过人生喜乐与否,旁观者一目了然。使徒保罗若活在这个时代,你请他吃山珍海味不会拒绝,你请他吃一盘经济饭依然感恩。由于掌握到知足的诀窍,他可随遇而安。不论贫富、苦乐、荣辱,都可以知足;也就是说,不论什么境况,保罗都以当时所有的为足,顺服上帝当时的安排。

在多年磨练後,保罗学会不将物质享受看作一回事,个人的悲与喜不受物累,不为外在的际遇所牵动。这是超凡的人生,可不是吗?保罗的知足观具前瞻性,他了解到世界资源终有耗尽的一天,置身廿一世纪的人类,已经开始身历其境了。当地上资源短缺时,物品飙涨是自然的现象,到时我们要用何种策略来应付?其中一个应对方法,就是过一个知足的生活,唯有如此,我们才可度过一重又一重的危机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